祭祀过后,随着朝阳升起,这片沉睡的大地彻底醒过来了。整个氏族都有序的忙碌起来。
姬凤楚和元舟也没有闲着,着手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吃过早饭就带着两个奴隶出去勘察水源,准备开荒。说起来在这个时代那里只是地广人稀啊,部落之外,说沃野千里也不为过。只是现在还说不上,要人打理,说到底缺的是工具和人,土地森林水源都不成问题。现在种子不多,就把要开的荒按批次安排好就行,就算红薯土豆耐旱,水还是需要的。元舟在部落周围勘察了一上午,定好了开荒的地块,规划好了引水的路线方位。
下午就把第一批要开的荒地圈出来了,沿边挖了一圈防火带后,开始放火烧荒。只是冬雪新化,地面草木都还比较湿,烧的黑烟袅袅,好像效果也不是很好。好在第一批要开的荒地不多,只叫奴隶们再石斧石锄把地挖一遍,挖出草根树根捡出石头,晒干后再烧一次,再细翻一遍,目的是要把泥土整松整细,用草木灰肥田。至于怎么达到这个目的,让他们自己看着处理。
几个还在整理荒地,阿临来请说:“先生,你看我们陶窑定在哪里好?”
元舟道:“先去看看泥土,尽量建在取土方便一些的地方。”烧陶的土需要是粘土,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土,粘土也很多,但是要说最好的也说不上。只能以后慢慢找,现在的土只要能烧出一般的陶就行,等之后如果找到像紫砂那样的好土了,品质自然上去,然现在还没有到这个阶段,第一步,就是先让族民用上陶器。
几人又在部族外定好了取泥建窑的位置,把摔泥制胚的场地都考虑进去了,还划定了以后建房的位置,防护的方式等等,能提前想到的就提前规划了。商商量量的定好了方案,天也黑了,晚上还要教混章部制盐,几人赶紧回去。
还没等两人吃完饼子,四大长老、混章部族长白临渊及另三人已经来了。两人三口两口咬完饼子,就开始议事,姬凤楚先就制细盐的一些商议好的具体章程当给混章部明确了一下,四大长老补充,最重要的就是制出来的精盐混章部不得私下与外族交换,相对的氏族里别的部落也不得把换得的细盐私下与外族交换。姬凤楚为代表的氏族首领掌握绝对的对细盐的控制权。
另就是凤鸾氏一年需要多少细盐,元舟计算了每人每年五斤细盐,则氏族按两万人算,需要十万斤细盐,需交换的粗盐就是十二万斤。现在这个全靠肩背手提的年代,全靠一个部落运,太占他们的劳动力了,所以粗盐还是主要由混章部去盐碱部换,另外的部落补充,部落与部落之间主要由青鸾部运输。
这回议事,元舟作为细盐提炼的倡导者旁听,听到这里元舟沉思一下问:“部落跟部落间往来主要是陆路吗?水路不通?”
“水路?是说从水上走吗?”黑河长老问。
元舟一愣,一想工具都还是石头树枝的,估计水路是还不通。说到:“能不能把各部落的分布在灰盘里画一下我看看。”
姬凤楚一听,知道元舟可能有主意,马上示意众人到平时姬凤楚学字的灰盘边,自己拿了树枝画了七个部落大楖的距离和分布。元舟又让把水系画出来,其实各部落都是逐水而居的,河流相通。姬凤楚想想画画,又经长老们修整,没一会水系和部落的大致分布就出来了。各部落不是住在主干河边上就是住在支流边上,陆路有山、崖等阻挡,就算直线距离很近,走也是要绕路的,水就不一样了,河网水系天然而成,在同一河流流域里就是四通八达的。
元舟又让人画出了盐碱部大致的位置和相邻的水系,然后叫人去请青鸾部族长。
姬凤楚看了画出的图心里已经明白了:“元舟,你是说可以走河道,就是用舟来运输物资?”
元舟道:“是啊,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
有人忍不住问:“木头舟也运不了多少,而且撑起来很累很慢。”
有人附和,又说:“元舟,你是不是有别的办法?”
“是啊,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什么?”
“竹子,是竹子?”风行反应最快,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