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季世平找到了文长明,告诉了他皇帝的打算,让十来个勋贵子弟入弘文馆修读两月,文长明就是教书的先生。
“我...下官年纪还小,这合适吗?”文长明有些不知所措。
季世平拍拍他的肩膀,说:“既然陛下说你没问题,那你一定是没问题的。”又看四周无人,靠近说:“勋贵的孩子大多庸碌,你也不用太过担心,端王的孩子也会来,还有两三位国公爷家的孩子,就多注重这几个就行了。”
文长明又问:“下官和他们年纪差不了多少,尤其是世子比下官还大一岁,还娶了亲,这真的能行吗?”
季世平说:“这里面也只有这个小世子比你大一岁了,你和他处得来,其他的虽说年纪相仿,但你是受了陛下的旨意,他们父母或权或贵,看在陛下的面子上不会不听你的话的。”
文长明只得答应下来,硬着头皮上。
准备出宫时,文长明先去了一趟文渊阁找季云暮,看门的太监说季大人被刑部的郑玉喊过去了。
到了刑部,那里的人又说季大人往吏部办事情去了。
文长明急匆匆地走路,一个转角,撞上了同样着急走路的太监,太监怀里的折子掉了一地。
小太监赶忙说:“奴才知错,请大人宽恕。”
文长明也不好意思计较,就说:“没事,把折子捡起来吧。”
小太监手忙脚乱地把地上的折子捡起来抱在怀里。文长明在一边帮他捡起来,注意到从他胸口处衣服的夹层里又掉出来一封折子,但小太监自己没留意到,抱起折子就接着往前走。
小太监走着,摸一摸放在胸口衣服处的折子,才意识到刚才也掉在地上了,正准备回头,后面传来文长明的声音,喊:“小公公,这儿还落了一道折子。”
小太监吓得赶紧跑过去拿了回来,文长明看他惊慌失措,说:“放心,宫里的规矩,本官没看。”
有了文长明的保证,小太监这才放心走了。
文长明看着他走远,扭头接着找季云暮。季云暮恰好从吏部出来,看见文长明,问:“怎么还不出宫回家?一会儿你伯父亲手做的饭菜又要凉了。”
文长明答非所问,说:“我去文渊阁和刑部找你,都说你不在,整天忙些什么啊。”
“先出宫再说,出宫再说。”
季云暮家里的马车全被他妹妹调去用来出门玩了,只好坐着文长明的马车回家。
马车上,文长明将陛下派他作为勋贵子弟的教书先生的事情告诉了季云暮,季云暮笑着说:“以前背不出来的文章现在还背不出来,你可别丢脸。”
文长明说:“以后我就是教书先生,还有谁会知道我能不能背出来?”
文长明问季云暮在刑部郑玉说了什么事情,季云暮说:“蔡振死了知不知道?”
“什么时候?怎么死的?”
季云暮说:“今天刚到的消息,和顺府送来的折子说前两天受到土贼侵扰,死了一个官员,就是蔡振。”
文长明皱着眉头,说:“新科状元,在和顺被土贼杀了?”
“所以郑尚书让我去中书省看一看有没有从和顺府送来的折子有异常的,中书省没什么发现,又去了李文英在的吏部装着样子看了一圈。”
文长明说:“是不是什么都没发现?”
“没有,所有人都在哀叹蔡振早逝。”季云暮叹口气。
文长明从自己袖子里拿出一道折子,说:“会不会是这一封?”
季云暮一边问折子哪里来的,一边伸手去拿。
文长明躲开了,说:“在你出来之前,一个小太监捧着很多折子摔倒了,这一封折子从他衣服的夹层里掉了出来,我捡起来了。”
季云暮问:“你不怕他发现?”
文长明自信地说:“那个太监知道这一封折子丢了,我用另一封折子替换了还给他,如果这封折子内容不能示人,那个太监绝对不知道被掉了包。”
说完,把折子交给了季云暮手里,季云暮刚准备打开,文长明凑近,用夸张的语气说:“你现在不是在当值期间,私自查看官员奏折,这罪名也不小。”
季云暮迟疑了,看他一眼,拿折子打他头一下,说:“我还怕你说出去?啊?偷换奏折的贼?”
文长明不说话了。
季云暮打开奏折,仔细看了一遍,文长明好奇地问:“写的什么啊?光彩不光彩啊?”
季云暮不理会,只是沉默,文长明要拿过来看,季云暮不给,一本正经地说:“偷看奏折坐罪,我不能让你冒险。”
“你滚一边去吧,拿过来让本官断断案。”
文长明抢过来看,季云暮在旁边说:“是蔡振的折子,在和顺府发现了李文英的亲信在和顺为非作歹,结党营私,和顺府拱卫荣京城,是战略要地,这封折子李文英是一定要拦下来的。”
文长明问:“那要是我们就把这封折子递上去会怎样?”
季云暮回答:“不会怎样,这封折子连中书省的印章都没盖,是直接送到了吏部的李文英跟前,我们再递上去,只会被扣上利用蔡振的死,污蔑朝中大员的帽子。”
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员的折子才会直接送达皇帝面前,其余的折子都会经中书省审批后才能送到皇帝面前,蔡振凭着一腔热血单纯地以为自己的折子会由中书省的高洁之士送到皇帝面前,殊不知吏部的李文英早就在各个机构安插了自己的人。
文长明叹一口气,说:“你不感觉很吓人吗?一个人,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没了。”
季云暮说:“可能整个皇城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
文长明感觉自己无法习惯,每天值得担心的事情够多了,难道还要担心哪一天会不会被人悄无声息地做掉吗?
他们已经选择了站在郑玉和邵相公这一边,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可靠还是不可靠,至少现在他们几个人都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可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几个月,几年,还是十几年都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