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年初三,天气变得阴郁一些,太阳已经遁去,留下的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云层。
郑汉民昨晚从岳母家中醉饮而归,酣睡了大半个上午,便起身准备出去。即便是昨晚喝多了,他还是惦记着今天的正经事:今天,按计划,他要找郑如松谈话。
“如松,在家吗?如松?”随着“砰、砰”的敲门声,郑汉民来到了郑如松的家门口。
“来了。”开门的是郑如松的老婆,阿茹。
“弟妹,新年好,新年好。新年万事合想,身体健康,恭喜发财!”郑汉民的拜年措辞只能说很古板、传统。
“汉民书记,新年好,新年好。祝你新年健康,阖家安康,万事如意。”阿茹的贺词也没什么特别之处。
“如松在家吗?”郑汉民是过来的目的就是找郑如松的。
“在,在。你先坐,我叫他。”阿茹说着,边先径直往里屋走去,她是去叫郑如松。
“汉民书记。不,汉民镇长,新年好,新年好。”看见郑汉民已经坐在客厢,郑如松便走了过来,双手作揖,脸上自挂微笑。
“新年好,新年好。”两人大年初一已经在外打过照面,便省略了礼节。
郑如松坐下,便开始烧水,冲茶。这是地区传统的待客之道。当然,他也没忘记另一个新式的待客之道,敬烟。他从兜里掏出一包三个五,顺着就给郑汉民递上一根。
“老人家呢?”郑汉民发现郑如松的老母亲不在,问道。
“今年老母亲心情好,答应去如柏那里过年。年二十八那天,如柏就把她接走了。估计要过完十五元宵才回来了。”郑如松嘴上叼在烟,悠悠哉哉地回答道。
“去镇里啦?”郑汉民又问道。
“那里是,去汕城,特区。如柏在那里买了一套房子,叫什么房?哦,对,叫商品房。说是可以自由买卖的房子,不是公家分配的那种。”郑如松是第一次接触到”商品房“这样的概念,他之前也不晓得这世界上有这种房子。
“商品房?自由买卖?”蒙在鼓里的还有郑汉民,他也是稀里糊涂地首次听到这概念。
“我听如柏说,都是原来给华侨准备的。很多香港台湾的华侨,年纪大了,总想着落叶归根,但又住不惯乡下的房子;又或者,想在老家有个落脚的地方,回来度假也方便,于是就搞了这种房子,说是可以随便买卖,政府不限制,但要打税。”郑如松其实对商品房一知半解,都是从郑如柏那里拿来现学现卖。
郑汉民有些印象了,他最近这些年没少去过特区,特区那里盖了不少外观新颖的小型高层楼房,楼房内部周围有绿化,有水泥路,带围墙,有些还带电梯。这些楼房也有打广告的,广告也是千篇一律,都是暗示卖给华侨华人的。
“这房子估计很贵吧。”郑汉民有些自言自语。
“听如柏说,连装修带家私电器,花了四十多万。”郑如松觉得,自己咬咬牙,也够得着买这房子。
“四十多万?这么贵?”郑汉民倒是觉得离谱,不就是一堆钢材水泥盖的房子,居然还要卖四十多万。
他暗自心惊,自己村里的土地,再怎么贵,也不就几万块的事情。村民自己盖个房子,加点家私电器,十几万就住得舒服宽敞了。这四十多万,哪得多豪华奢侈。
“他那房子,四房两厅,三楼。楼下就是什么绿化,小路,路边还可以停车那种。离那房子不远,我看,还有学校。听说那附近将来还要盖一家医院。对了,那房子是带围墙那种,是叫小区吧;好像就是几栋或七八栋房子都围起来,有保安管理,就叫小区。我去他家看过,厕所装的都是进口马桶,空调都是三菱,电视机是松下。那是气派啊。”郑如松说起自家兄弟,得意骄傲的神情溢于言表。
倒是郑汉民被说得云里雾里,他还在努力想象,这房子是大概怎么一个气派。可是,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他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
“看来如柏是发大财啦,那天老弟你也带我过去沾沾喜气。说不定哪天我也发财了,也买一套来舒服舒服。”郑汉民的回答略带尴尬和酸腐。
“你想去,说一声就行。如柏是自己人,什么时候去都一样。你别客气,客气以后我们之间就别走动了。”郑如松的口气很大。
“好。一言为定。我肯定去!”郑汉民还能怎么说,只能顺着说。
“汉民哥,你今天过来,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交代?”郑如松知道郑汉民的为人,能登门拜访,必然是有正事的。
“实不相瞒啊,确实是有事。大事。”郑汉民声调拔高,突出”大事“一词。
郑如松不说话了,他隐约觉得,这大事,十有八九是他内心所想的那件事。他装作若无其事的神情,继续冲茶、递烟。
“你不问问是什么大事?”轮到郑汉民笑眯眯地卖关子。
“汉民哥,我们的交情都多少年了。”郑如松言下之意是你就别卖关子了,你的想法还能骗得过自家的兄弟?
“嗯,是啊。就是因为交情甚好,才敢让你上位。如松,我和族长,其他长辈,一致认为,你是村主任最合适的人选。”郑汉民把郑如松推上去,也是做了一番思考和调查。
在郑汉民和村里长辈眼里,郑如松属于年纪、能力、威望各方面都合适担任村主任的人选。郑如松所在的房头,原本就是本村各房头中人数、势力属于第一档的存在;郑如松本身能力一流,经营工厂,回赠乡里,也是第一档的存在;再加上他之前的为人处世口碑不错,在村里多有人望;所以,把他推举出来当村主任,大家自然没有异议。
“书记呢?谁当?”郑如松这问话,显然是接受了郑汉民和大家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