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147章 第六章 盛 宴(续4)

第147章 第六章 盛 宴(续4)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怎么到了阿华这里,他就有信心把价钱抬到如此高的价位。汕城虽是特区,又以民间藏富闻名;但再民间再怎么富有,汕城依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大部分的老百姓都只能是普通的工薪收入,谈何有如此强大的购买力。何况以侨中在汕城的地位,它虽然是一所优秀的高中,但也没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每年侨中有大概两成高考生能够达到重点线,有小一半的考生能够达到本科线,那已经是郑伟群的祖坟直冒青烟了。

“阿华,不是我相信,但是你的说法,好像离现实有些差距。”郑伟群想了许久,终于还是把自己的心里话给抖搂出来。

“伟群叔,这个新高中,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公立高中。按照省城那边的说法,这叫做公办民营;意思是,公立高中负责教学,民营单位负责运作。所以我们的定价收费,还要录取线都和一般的高中不一样。”阿华开始在郑伟群面前现学现卖起了自己已经了解到的关于公办民营办学的运营管理模式。

“你这个办法,市里的人认同吗?我是说,可以落实吗?因为有这种想法的老板很多,之前也有很多老板找过我,他们的说法和你一模一样,但是最后都不见有进展。我问过教委的人,他们明显不怎么支持这种做法,会有政策上的风险。”郑伟群不是不懂阿华的那一套,而是他得先是一个干部,然后才是校长。

是干部,自然就要听从上面的安排。只有听懂上意,自己的乌纱帽才戴得稳。

“不一样,我这里是市委办打了招呼的。伟群叔,之前找你的那些老板,其实他们要的是你们的牌子,但不是要你们的教学。这点,市里面清楚的很。”阿华把头凑到郑伟群的身边,细细地说出这里面的原委。

“我不懂教书,教书是一个知识工作,应该是你们负责才好。”阿华跟着强调。

“阿华,其实我本人对这件事不是太赞同的。”到目前为止,郑伟群对此事的可行性还是有所保留。

“我知道你在北边有个房地产项目,是不是?你想把学校做起来,然后帮着你卖房子是不是?”看来郑伟群其实是知道阿华的底线,只不过一直缄默不语。

得知郑伟群的真实想法后,阿华的脸色是愈发难看;此时的他,倒是想找个缝隙给钻进去。阿华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郑伟群居然能知道这么多的内情。他原本寄希望于掩饰真相从而获得郑伟群的信任,利用侨中的牌子招揽客户;现在,估计这一计划也随着郑伟群的这番话,成为一个泡影。

“阿华,生意上的事情我是不懂。但我是一个校长,我要对我的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负责。你的计划不能不说很美好,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一个学校能够发展和成长,靠的不是名气,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我是不相信,光靠建一个新校区,写个牌子,就能招到学生。我不相信。”郑伟群严肃地看着阿华那一脸的难堪,说话丝毫不留一点颜面。

阿华倒是想接招。但他擅长的对付别人的那套世故人情,似乎对郑伟群这种老古板毫无作用,甚至轻易被郑伟群这种读书人拆穿。

阿华只能用沉默代替自己的反抗,或者说,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已经在大脑里开始寻找另一个学校来参与他的营销大计;现在和郑伟群去辩论和争执,毫无意义。

“阿华,你是聪明人,知道我说话的意思。不是我不愿意帮你,而是这个事情,对于侨中、学生还有老师,都是一个风险。”郑伟群见阿华一直沉默不语,就只好再次强调事情的不可行性。

“伟群叔,我记得市里对你们有要求,说是要提升高中的招生人数。侨中现在一年大概招多少高中生?明年可以招多少?”阿华也知晓郑伟群的底线:他的底线,就是要尽快落实市里部署的高中扩招政策,完成扩招任务。

市里只给到郑伟群两年不到的时间,要从现在每年四个班两百人的招生规模迅速提升到十二个班六百人的规模。两年三倍,在郑伟群看来,这个任务基本无法完成。

“大概明年多开一个或者两个班吧。我们经费确实有限,养不起老师;没有老师,就没办法扩招。”郑伟群被戳到了弱处,自然有些言不由衷。

就在郑伟群开口闭口之间,阿华便察觉到他语气上的一丝寒颤。这股寒颤,犹如一股血腥,让阿华这个猎人,闻到了有机可乘的味道。

“伟群叔,据我所知,市一中还有实验中学,今年就已经开始扩招了。一下子就多扩招了一倍的学生,听说明年还要再加一倍。他们升学率高,名气大,银行愿意贷款给他们,他们就单独自己建设新校区了。而且,他们新校区的学费也贵了不少,这是自然的事嘛,学校的投资也是投资,也要讲回本的。他们现在的形势,按流行的说法,那就是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了;招生越多,效益越好;效益越好,成绩越好。学校、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得到了好处。而且,听说这两个学校的校长,都有可能往上调,现在教委的几个副主任都快到退休年龄了,市里和教委都在考察这连个个校长。另外,市里也明确了,明年要再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也要考虑新的校长,说不定,就在你们这几个市属中学的校长里面考虑人选了。”阿华的话句句戳心,他的底牌在于消息灵通,往往很多事情尚在文件未形成的时候,他就已经得到确切的情报。

郑伟群不得不开始仔细思考阿华的这番话,毕竟他是校长,但更是一个干部。是干部,就要考虑自己的升迁。按照目前的形势,市属的五所高中之中,只有他麾下的第一侨中的扩招速度最为缓慢。如果郑伟群依然执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行上面交代的扩招任务,那么他的政绩也是最为落后的一个。一句话,当别人已经做出成绩的时候,你郑伟群还在为来年的指标苦苦挣扎。

而郑伟群如果想着破局,那么阿华的计划可谓是唯一的办法。利用民间的资金建设新校区,再通过提高学费收回投资,自己专注于教学,校园的其他方面交给阿华这样的商人去打理。只要手里有钱,就可以招到更好的老师;有了更好的老师,就可以招到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就意味着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收入,就意味着有钱。这就是阿华口中的良性循环,虽然看起来这个循环有些昂贵。但这似乎又不是自己这个校长应该考虑的事情,毕竟校区的建设资金不由他承担。贵、或者不贵,那是家长考虑的问题。

为了自己的位置,郑伟群不得不好好考虑阿华的计划。

“你说的这些,是教委谁说的?”轮到郑伟群心里忐忑。

“陈主任。”阿华的消息来源之一,正是目前的汕城市教委一把手。阿华通过市委办的介绍,找到了陈主任这位教委一把手;而陈主任则很巧妙地选了郑伟群的侨中作为阿华的合作对象。只不过这幕后交涉的一切,郑伟群都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你这次找到我,该不会是陈主任的意思吧?”郑伟群当年调到第一侨中当校长,走的是市府上层路线;他虽然也在市教委工作了几年,但和教委的几个主要领导之间并没有过于密切的渊源。现在的郑伟群在教委里面,有点孤家寡人的味道。

“就是他的意思。伟群叔,这几个市属中学的校长里面,你的年龄最小;按道理说,你的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陈主任还有两年左右就要退休了,几个副主任也一样快到站了;你说说,这里面是不是有进步的可能啊。”阿华在撩拨人心方面,确实有一套。

郑伟群沉默不语。他这个长年浸淫在系统内的干部,看问题居然还没有阿华这个生意人透彻。这里面确实有进步的空间,而且还很大。按说,除了一把手这种可能空降之外,遵照陈年规矩,几个副手按规矩都是由下面的实权校长提拔上来的。换句话说,郑伟群至少也能争一个副主任当当,甚至有可能调到其他职能局里当一把手,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再者,郑伟群想到了更深的一点,那就是阿华本人。自从哥哥郑伟民离去,自己虽然算是身居高位,但也能感到世态炎凉;没了靠山的郑伟群,想要进步的最佳捷径,就是找到一个新的靠山。而眼前的阿华,虽是小辈,但其身上的能量却已经达至汕城的最高权力层——这不就是一个现成的靠山么?

放下姿态,低调转向。郑伟群的挣扎只用了不到一刻,就找到的正确的出路。

“阿华,你说的计划,有没有一个详细的方案材料,有没有计划表之类的?”想开了的郑伟群,脸上露出了一丝讪笑。

“有啊,我是做了一份材料的,而且给市委办还有陈主任都看过了,材料上面也有他们做的批示。直接这么说吧,伟群叔,上面和我交代过,说我的材料做的再好,也要你亲自过目检查,要你最后把把关。”阿华知道郑伟群开始动了心思,自然继续加速怂恿。

“噢,他们都看过了做了批示,还要我这里检查过目?哈哈。”郑伟群这一笑,不知道是讽刺还是自嘲。

“哎,县官不如现管,伟群叔。你是最后拍板的负责人,当然由你来最后把关啦。”阿华笑得合不拢嘴,他知道局势的主动权已经回到自己的手里。

“材料有带来没有?”郑伟群笑着追问,到了这一步,就没有必要再矜持下去。

“有,在我车上保管着。”阿华紧跟着回道。

“那吃完饭,我下去你给我拿回去研究研究?”郑伟群已经开始迫不及待。

“好,喝完这小半瓶威士忌,我们就下去,我把材料转交给你。”阿华知道,任务再一次顺利完成。

“好,阿华,希望我们将来合作愉快。”郑伟群说完,举起了手里的酒杯。

“伟群叔,希望你多多指点我这个后生,多多指教。”阿华自然不敢怠慢,连忙把郑伟群的酒杯满上。

“阿华,干了。”

“伟群叔,我干了,你随意。”

包间外,夜色迷茫,淅淅拉拉的雨滴不急不慢地落下,一轮皎白的月色躲在漫天乌云的角落里,正微微颤颤地升起,窥视着人间的一切隐晦阴暗。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