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君山有些木然地照做了。他唤来一缕水流,将宿墨洗去,手执墨锭缓缓研磨。墨汁在砚池中晕开时,他也渐渐平静下来。
师父端坐于桌案前,而他在旁边老老实实做着书童的活计,仿佛就和年少时候没什么两样。师父平素不喜叫人近身服侍,孟君山常是因为惹恼了对方,才被罚来端茶倒水,意在磨磨他的性子。
说是惩罚,也不尽然,他乐于在师父这里多待上一会儿。无论他弄出了什么乱子,又或者有什么刁钻的疑问,师父总会在把他毫不客气地批驳一顿后,用那冷冰冰的语气为他指点迷津。
孟君山用余光瞥去,师父还在翻看他录上的那份文卷,面上带着一丝淡淡笑容。这情形让他有种说不出的安心,他等待着师父像每一次那样,给他答疑解惑。
然后,郁雪非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孟君山刚刚放松下来的神情凝固了。
“虽是猜测,但你猜得不错。”他说,“能推算到这个地步,也真是了不得。这阵法确实并不完整,正如你所说,本应有着表里两面。”
郁雪非提笔在文卷上写下两字,在孟君山惊愕的注视下,平静道:“其名为,‘晖阴’。”
*
树声萧萧,衡文书院门中亦是夜色渐浓。时至休沐,门中弟子多要趁此机会出去行乐,如今他们终究已不像旧日的衡文那般,谨守着清苦严苛的修持。
池苑本是个好去处,近日来却奉掌门之令封锁,寻常人不得出入,他们只能往那人烟喧嚣的新宛去了。城里也有城里的妙处,虽不如池苑那样清净,却是走到哪里都有人趋奉。
毕竟他们是衡文弟子,是“延国的仙师”。
黎暄倚在栏杆边,有一下没一下地数着楼阁间还未暗下去的稀疏灯火。他脸上挂着的讥笑,与那端正的年轻面庞并不相称,听到有人快步走近的声音,他也只是懒散地一动不动。
来的是一名小弟子,手中提着风灯,看起来熟知黎暄的脾气,隔着好几步远就停下开口,很小心地没有让灯光照到对方身上:“黎师兄,山长有请。”
檐影中,黎暄掸了掸袖子,不紧不慢地站直了,才道:“还不引路?”
两人穿过亭廊,花香缭绕衣裾,夜风中那馥郁之气令人生倦。黎暄默不作声,这条路他闭着眼睛也能走,但前方的小弟子仍然仔细地留意道路,不时地用术法拂开碍事的落叶残花,这不过是书院里无数繁琐规矩中的一种。
只有看着这些小辈的恭敬姿态时,黎暄才会想起,当初他也曾经兢兢业业地做过这些侍奉的活计。他以为那些不快的经历将会始终勉励他,可事到如今,就连那份厌烦的感受都已在记忆中磨平了。
衡文山长的书斋乃是真正的门中禁地,除非得蒙召见,任何人都不能踏进小园一步。山长向来深居简出,又常常闭关,寻常弟子一年中恐怕也只能在设坛时见到一两次——即使是门中上下齐聚的天腊之辰,近年也只能让他露面片刻,大半仪典都交予弟子主持;延国中的春、秋两祭,倒是偶尔能请到山长亲临,却也不会久待。
一派之长不理俗务,其下为首几名弟子的地位与权柄便尤为凸显。这些年来,衡文内大有结党连群的势头,其中明争暗斗,到了别派都暗中摇头的地步,根源正在于此。
而乱中取胜,也可是进身之阶。
黎暄目不斜视地迈步向上,书斋的木阶梯经历岁月,已经洗得看不出本来颜色。他走过寂静无人的门廊,在屏风前伏首:“师父,黎暄求见。”
无人回应,但屏风后一点灯光亮了起来。黎暄起身绕过屏风,从桌上拿起了这盏蜡烛,向前又再穿过一道门,才到达山长的居所。
打起帷帘的时候,一股绵长的药气就缠了上来,让黎暄无声地打了个寒噤。他放下蜡烛,还要恭敬地再行礼,只听帐子后的声音嘶哑道:“近前说话。”
帘幕后,原本应该是床榻的地方摆着一尊宽大陶缸,盛着泥土与细沙,混杂的土块像刚浇过水一样湿黏,浓烈的药味便是从中散发出来。这庞大怪异的器皿,似乎是用来栽培花木,但如今只有一个不知能否被称为人的身影待在里面。
衡文山长的一只手臂搭在缸沿上,这就是他全身看起来最完好的地方。浸着药气的泥土一直堆积到他胸口,他面孔与脖颈上遍布着干枯皱裂,这些痕迹向下蔓延,在肩背上四下爬动。
最令人骇然的是,那些绝非是寻常的衰老或伤痕,但也不是闻所未闻,只要你向冬日的郊野走一走,就会明白那熟悉的感觉来自何处:风干到发脆的落叶,就像是绷在骨头上薄薄的皮;死去的枯木上几近腐烂的沟壑和皱纹,也在他裸露在外的躯体上呈现。
现在埋在泥土里的,就是这样一棵濒死的树。
外界对衡文山长时常闭关的流言,无非就是猜他受了什么伤、有什么暗疾,以至于不得不频繁疗伤。实际情形比那些猜测更为严重,黎暄知道,自从山长试修新法遭到反噬后,便一直深陷于这样的惨淡境地,只有需要接见弟子与出门露面时,才动用术法,暂时恢复到与常人无异的模样。
尽管那并非幻形,却总要以各种手法弥补不谐调处,此前孟君山这位幻术一道的大师来求见时,黎暄也是捏了一把冷汗,还好最终应是没有令对方起疑。
此时师徒相对,则没有任何遮掩,山长那可怖的面容正对着黎暄,一双仍然清明的眼珠转了转,目光从黎暄脸上移到他手里的文卷。
“郁掌门已到新宛。”他问道,“为何提早了?”
黎暄连忙答道:“我们与毓秀的传讯尚无异常,想来只能是孟师兄向上禀报了什么,引得郁掌门到来。原本预计对阵图的研习,加上实地前往延国四处探访,怎么也要多出许多时日,没想到孟师兄这么快就完成了。”
山长喃喃道:“孟君山……”
黎暄忍不住抬起视线,想知道对方会给毓秀这位得意弟子什么评价,但山长并没有多说什么。顿了一顿,山长问道:“毓秀现下可有决定,是谁来主持阵法?”
“至今还没有准话。”黎暄回道,“但依我看来,不大可能是孟师兄。”
山长道:“何以见得?”
“我们原以为郁掌门派遣孟师兄前来,是为主持阵法作准备。可自打他来到新宛,除却研习阵法,就是四处嗅探,很不安分。”
黎暄状似无奈地摇摇头,“如今看来,郁掌门似乎并未将他与我衡文的约定让孟师兄完全知晓,这哪里是委以重任的态度呢?可怜孟师兄劳心费神,不过是做了勘查风水地势的苦差事,连他师父真正的计划都不清楚。看他那蒙在鼓里,还要争辩的蠢相,真是叫人……”
“行了。”山长打断了他。
黎暄顿时收声,讥笑的神情从脸上退去,他惶恐道:“是弟子失言了。”
山长无声地看了他片刻,才道:“细枝末节且不说,不要小看了毓秀的人。”
黎暄垂首应是。他心中想的是另一回事:放在从前,恪守礼节的师父定会大为恼怒,现在却把他的无礼之言轻轻揭过。
若不是师父陷于困境,他也不会有今日的机会。师父没有选择脑筋死板的景昀,而是让他来担任喉舌,筹划这一桩门中至关重要之事,他应当是感激的——对内对外,瞒天过海,该做的不该做的早都沾过手了,师父不就是看中他手段灵活、敢作敢为吗?如今他已势压同侪,隐隐是诸弟子之首,下任山长的位子也可以去争上一争了,这是以前那个不起眼的小弟子根本不敢去想象的成就。
可是,此刻他却不知道,他究竟是要为山长的容忍而欣喜,还是希望师父能像以前那样,毫不客气地狠狠训斥他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