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丁杰的声音。
莫贺与从两个书架之间的空隙里退出来,绕道下一个空隙之间——没有,再绕——果然。
齐奕在地上坐着,地上还躺着几本书,丁杰正要拉他起来。
“你们俩还真能折腾。”莫贺与吐槽,“书掉下来把你砸到了?”
“不是。”丁杰把人拉起来,很顺手的帮他拍了拍屁股和后背上的灰尘,“他拿书没站稳,摔下来了。”
“你们要拿什么书?”莫贺与不解。
“不是帮你找书吗?”齐奕把地上的书一本本捡起来放到书架上。
“我在找记录天门的那个书架……”莫贺与解释。
刚想提醒他们书得还原,就听见齐奕说:“对啊,就是这个书架。”
“……啊?”
他们这就找到了!?
丁杰似乎说什么语气都带着笑,“他说他有强烈的预感,就带我往这边走了,还说他是绝对路感,然后就找到了。”
“???合理吗?”莫贺与往书架表情上看,果然是天门类,“那你怎么就开始拿书了?目标这么明确啊?”
“直觉。”齐奕看起来很认真。
“……好。”
莫贺与从他的手里接过“齐奕直觉书”翻了几页。
书并不厚,但莫贺与阅读的速度却极其的慢,古迹虽然难以翻译,但莫贺与掌握常用的所有文字形式,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字迹看出记录的朝代时段,但这本古籍所用的字迹倒像是有规律的涂鸦。
“怎么了?”丁杰看到莫贺与的眉头越来越紧皱,出声问到。
莫贺与摇摇头,把手里的书往后翻了一半。
这一页是重新起草开头的。
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字符,像立体画一样,第一个是一团黑色的东西下面画了很多杂乱无章的竖线,旁边还有一个挨得近的中空的圆,另外一个看上去更美观,两个上底相对的梯形,下底被延长了一些。
“不会吧……你不会真的一次就拿对了吧?”丁杰看着莫贺与的表情,又看向齐奕说,“我去,这运气也太好了吧。”
莫贺与突然把书合上,“这本书还得带回去研究一下。”
丁杰对齐奕做了一个“牛逼”的手势,齐奕立马装模作样的骄傲起来。
莫贺与把书带回家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唐游曼和莫凛在莫贺与的房间里等他——餐桌当然不在这里,但是莫贺与迟迟没回来,也联系不上,所以干脆把饭菜端到房间里等了。
莫贺与带着那本书打开门,就被热情的招呼上吃饭了。
“又带书回来了?”唐游曼问,“这是什么书?”
莫贺与吃饭的速度很快,含糊的说着拿回来的书是没有翻译过的书,文字还有点奇怪。
“文字奇怪的书?”
“嗯,这些文字不属于目前已知的任何文字类型,要研究翻译一下。”莫贺与喝下最后一口汤,结束了用餐。
“研究加翻译?那需要的时间很长啊,你确定来得及吗?”唐游曼拧着眉,担忧的问。
莫贺与又摇头,唐游曼也没再问了。
莫凛一顿饭下来一句话没说,但对莫贺与带回来的书感兴趣,翻了几页后,他也觉得这不像文字更像涂鸦。
莫贺与打着台灯,将那两个字符在空白纸上抄了下来。
一般的涂鸦都会有参照,只要能找到参照的本体就可以弄清楚涂鸦的意思。
第一个字符太过于庞大,向较于第二个字符,第二个字符美观对称,和现代审美相近。
可,涂鸦中并不常用梯形这种有图案,因为儿童一般会简化……不对……如果是成人涂鸦的话……确实可以还原物体形状。
这些文字是用纸张记录的。
莫贺与摸了摸纸张,手感适中,不是那么粗糙,纸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年左右,但这本书的纸张没那么粗糙,再加上起初纸张的价格较贵,能用得起纸张的家庭背景应该不错,而纸的广泛使用和标准化是在东汉时期由蔡伦实现的,所以,这本古籍的记录时间应该比东汉晚。
可,有文字记录大概率就有文化交流,东汉时期,汉字书体已经基本齐备,隶书是东汉时期普遍使用的书体,如果是成人所写,那大概率应该是用隶书。
纸张上的“涂鸦”排列整齐,说明书写人有一定的秩序认知或者带有一定目的性,成人的可能性更大。
莫莫贺的手指在古籍上的字迹上摩擦,他突然发现,古籍上的字迹边缘很模糊,相交汇的地方甚至已经融合晕染开。
莫贺与又看向自己的手,将台灯的暖光调成白色,虽然不明显,但还是能依稀看见手指有微微的黑色。
掉色?
但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这不像是用墨来书写的,这样的晕染情况一般是因为纸张之间的摩擦导致没有完全依附在纸张上的分子发生了移动。
“碳条!”莫贺与突然想到。
偏软的碳条留下的印记一弹就会弹出灰,所以,这本古籍的书写工具应该是木碳。
能用得起纸但没有正规书写工具的,那很可能纸是捡来的。
而且就连这个时代的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那在一起的时代,那也一定存在无法接受或者不愿接受教育的人。
但这个人有书写意愿。
在东汉时期的历史上并没有记录有关天门的发现在一重大事件,而是从关押罪犯开始的。或许,发现天门的人并没有上报。
天门的发现并没有掀起波澜,说明在最初发现天门的时候并没有用于关押罪犯,不然那么多敌国乱军,卖国烂贼为什么不往这个能完全隔绝的天门里面送。
所以,发现天门的很可能是普通百姓。
东汉,帝王避战需要向北方和西方的蛮族交钱,东汉并不宽裕,这钱就要往百姓手里拿,所以,百姓或多或少都应该懂得自己该交什么钱多少粮,文化储备再怎么样也应该有点儿。
但这本古籍怎么看都不符合东汉及以后的国家的文化程度。
莫贺与看着这两个字,怎么看怎么觉得熟悉。
叮咚。
有人给莫贺与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