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衍那日去族长家显然不只是光为了送凉糕。本地虽不比南方文风盛行,可桃源村占尽地利,村人富裕。这读书人自然比别处多些,族长家里也是供着孙儿读书呢。
可读书举业不是易事,沈氏一族多年来未见成效。倒是陆氏那边儿,头年正经考出了个秀才!
几个大姓在一片土地上生活,要争的东西那可就多了。就如这里正一职,三年一任,每一任都出自陆、沈、李这几个氏族,这就是古代最普遍的连宗抱团,以氏族争利的生活风气。
不要小看古代宗族的力量,衙门官家不出大事不会管,村人之间的小打小闹,多办是由族里商议解决。林芷那便宜的秀才爹,逃难到了本地,为了站稳脚跟,第一选择也是与当地大姓结亲。
为着陆氏这个秀才,今年这里正一职,居然让陆氏族人连任了!
沈李两姓自然不满,这里正按理来说应当由村人自个儿推举,可衙门那边直接记了档,桃源村众人难不成还能上衙门讨说法去?自古民不与官斗,似他们这样的升斗小民,恨不得绕着衙门走,不被逼到绝路,哪里会上衙门说理去。
沈高山自那日起就添了心病,这回连任,三年后呢?要是回回都是如此行事,那这桃源村可还有他们沈氏一族的立足之地?
而那日的沈知衍让沈高山看见了希望。短短一席话,感谢族人族长,略提了提里正一职连任对沈氏的弊端,又言说自家开铺子和他自个儿今年下场的打算。
言谈举止皆为不俗,且分寸得当有理有据。年纪虽小,可比起族里有些个活了一辈子还是个糊涂蛋的老家伙们强多了。是了,知衍小子本就是他们一族最有希望得中的后生。
他的堂兄弟沈高地原就有远见,当年不止专门去县里给自家这一支求了个‘知、书、达、理’字派,两个儿子具都送去读书,沈高地当年对小儿子沈知衍寄予了何等的厚望,沈高山看得很清楚。
一番话,让沈高山重新燃起希望,也让他又羞又愧。
这些年,二房家接连出事儿,村里那些流言蜚语他不是没听过。可他却从没想着去遏制流言,还是今天听知衍小子说起读书人名声重要,才愕然惊醒。这沈氏族里可不止沈知衍一人读书。
所以沈高山一察觉到那些言语苗头,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刹住了这股流言。并且借着这个由头好好正了正族里的风气。
而一把年纪被迫顶着日头出门的族长夫人李氏。她虽有些怨气,可一想到二房送来的那满满一盆红糖水浇透了的凉糕,心里这些许火气也散了。
罢了罢了,二房出手大方,她也不能小气了,那东西味儿可真不错,不止她爱吃,连家里的小孙孙都爱呢。
是以这天,听闻二房家的铺子重新开张。沈高山让她去捧个场,她二话没说,挎着篮子拉着小孙子的手便出门了。
这些天,不止小孙子吵着要吃凉糕。就连她,受了些暑气,心里也正想着这一口呢!
==
桃源村的集市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今日逢双,且快到端午,集市上显得尤为热闹。
“铛!铛!铛!”
三声锣响,紧接着是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待那一挂鞭炮响尽后,众人循着动静瞧去,只见先前的沈家杂货铺不知何时重新搭了个草棚子出来,罢了方桌条凳,铺子大开。一面一尺见宽,长3尺有余的布幌子正迎风招展。
那布幌子颜色甚是鲜亮,黄底儿红边儿,又拿黑线绣了一个大肚儿的茶壶并一个格外圆润的‘茶’字儿。
咦,这沈家的杂货铺改卖大碗茶了?
果然,有识字的人往那牌匾上一瞧,‘沈记茶水铺’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这字儿写得好,不像那布幌子上的字儿,怪模怪样的。
这面布幌子自然出自林芷之手,那上面的字儿也是她仿着前世的字体往可爱挂绣的。她还记得沈知衍这个不懂欣赏的,看她绣的这个字,是左一眼右一眼,满脸的欲言又止止言又欲。
而林芷就当看不见。他个土包子懂什么,这布幌子算是个广告牌了,她当然得寻些新意出来。
林芷还记得前世在博物馆里见过的一个药铺招幌,整整五层。磬形幌盖,双鱼合抱并太极八卦图案的幌坠,二层和四层为药丸形,三层为膏药形。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花纹代表不同寓意。
还有那些各色的实物招幌。花样更多,她这么一面只是颜色大胆些,字体略显新奇的布幌子,实在算不得什么!
沈知淳等瞧热闹的人多起来后,便站在修整好的铺子前,冲着众人拱手道。
“今日沈记茶水铺开张,欢迎各位父老乡亲进门儿歇歇脚。从今日起,三天内,一文一碗的凉茶免费续杯,凉糕三文一碗,五文两碗,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欢迎诸位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