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云昭醒来的时候,房间里还是静悄悄的。
身旁的被褥微微凌乱,梁溯睡得很沉,呼吸悠长而平稳。
祝云昭缓缓眨了眨眼,脑子里还有些昏沉。
昨夜是真的……太漫长了……
祝云昭撑着床沿起身,刚一动,后背便传来一阵隐隐的酸痛。四肢也像是被拆开重新拼装过一样,每寸肌肉都透着疲惫。
梁溯……
是真的不把他当病人啊。
想到这里,祝云昭低头瞥了眼还在熟睡的梁溯。
男人的睫毛很长,投下一片淡淡的阴影,脸部线条冷白分明,睡得毫无防备。
明明是他昨夜强势得让人喘不过气,现在却安静得像只沉眠的野兽。
祝云昭忍不住叹了口气,轻手轻脚地下床,披了件睡袍,来到书房。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将U盘插入接口。那份关于父母四年前的手术记录很快被找到。
内容很详细,手术方案、术后恢复、医生的评估报告,每一个步骤都条理清晰,连微创手术的技术细节都在其中。
可……
没有异常。
甚至,比他想象得更过于正常了一点。
祝云昭微微皱眉。
他没有放弃,而是更加仔细地往下翻查。目光扫过每一条术后评估,直到翻到最底部。
一条极不起眼的附加备注,隐藏在一片正常数据之中。
【补充:术后对患者的情感关联性进行轻微调整,降低潜在情绪波动,以稳定心理状态。】
祝云昭的瞳孔微微收缩。
这不是常规的神经调控,这段文字在脑科学领域意味着什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这是一种极为隐秘的意识干预技术,通过对大脑某些情绪反应区域的轻微抑制,让患者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情绪认知发生变化。
例如原本一个人会对某件事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比如愤怒、排斥、痛苦……但经过调整后,情绪强度会降低,甚至变得无感。
换句话说,父母的意识被修改过了。
他们对某些情绪的反应,已经不再是最初的状态。
祝云昭死死盯着这行字,手指缓缓收紧。
原来如此。
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平静地接受自己和梁溯?
为什么当自己试探母亲时,她的态度自然而笃定,仿佛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障碍?
并不是他们一开始就能接受,而是……
他们被接受了。
祝云昭呼吸微微紊乱,盯着那条记录,指尖微微发凉。
·
祝云昭了解自己的父母。
他们不会轻易改变观点,不会因情绪或主观喜好做决定。
他们从不刻意干涉他的情感,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干涉的必要。
在他们看来,祝云昭不会犯错。
他不会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也不会走上一条错误的路。
从小到大,父母从未给他解释过梁溯存在的真正意义。
小时候,祝云昭曾经天真地以为,他们是出于怜悯,才收养了那个失去父母的孩子。
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父母爱他,但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的缺陷。
自己的成长环境让他过于理性,过于自律,也过于疏离。他习惯一个人独处,不喜欢依赖别人,不懂如何主动维系一段关系。
自己并不是无情,只是从小就被教育要控制情绪,要理智待人,不要轻易投入不必要的感情。
父母不会说我们希望你学会爱,但他们知道环境塑造人,所以他们用最理性、最克制的方式,给他安排了一个情感纽带。
于是,他们带回了梁溯。
一个年幼聪明的弟弟。
一个足够聪明到,能匹配他的智商,能与他对话,能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人。
父亲深知一个人再优秀,若缺乏合作与共鸣,便无法真正屹立在社会顶端。他们希望祝云昭有一个连接点,一个情感交互的对象,一个让他学会依赖、信任、并建立长期羁绊的存在。
于是,他们挑选了梁溯。
这并不仅仅是怜悯,或是抚养一个孤儿,而是在为祝云昭,挑选一个合适的竞争者,一个能促使他更加卓越的对照组。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在培养一个未来能与他共存、并肩的人。
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这份责任感会演变成爱情。
可就算他们想过,也一定不会相信……
他们培养出的那个最理智、最克制、最不会犯错的哥哥,居然真的踏上了那条错误的路。
而他们培养出的那个最温和、最聪明、最融入家庭的弟弟,居然会为了哥哥……
做出不该做的事情。
·
所以,梁溯……
为了和自己在一起,对父母下手了。
他为这场关系扫清了一切障碍。
四年前,他已经悄无声息地改动了父母的认知,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段感情。
从结果来看,梁溯做得无懈可击。
父母的日常生活并未受到影响,在医学角度上说,这场神经调控手术还优化了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变得更平和、更容易接受未知的事物。
从社会角度来说,这手术可能还缓解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可……
祝云昭依旧心里发堵。
他深吸了一口气,盯着书桌上的U盘,心底那种奇异的不安感却在持续放大。
不对,还是有不对的地方。
如果四年前梁溯就动了手,那为什么三年前他和梁溯还会吵架?为什么在面对表白的第一天自己拒绝,却在第二天松口了?
为什么车祸后,梁溯失踪了一段时间?
这一切……都是不符合逻辑的。
祝云昭的头隐约发疼,他总觉得自己模模糊糊只是触碰到了谎言的边缘,没有触及到最后的真相。
他一定遗漏了什么。
而遗漏的东西,
可能比催眠更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