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靠近到一定程度,依恋需求与自我界限之间的张力开始浮现,有人选择拥抱,有人选择退却。
亚风感觉自己青春期的悸动可能延长到了现在,现在她才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依赖可能是出于模糊的好感。
米勒在讨论依恋理论时指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既渴望建立安全的情感连接,又希望保持自我独立性。这种双重需求常常导致关系中的紧张和冲突,尤其是在依恋风格不同的伴侣之间更为明显。
最终的答案只有一个,她对李执秋的好感,是出于喜欢。
为什么会喜欢?
“人不是一直都要搞懂才有资格感觉的。你要是对什么有好感,就试着去喜欢,不用等到答案再开始。”
李执秋的话语在大脑里循环播放。
亚风靠在窗边,眼神投向远处模糊的街景。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温暖而带着一丝淡淡的惬意。她紧了紧手中的书,仿佛死死抓住了自己的模糊情感。
一切都明晰了,对于李执秋隐隐的抗拒是因为自己的喜欢。
但自己抗拒的就是喜欢。
刚开始和李执秋不熟的时候,她可以客套地说“谢谢,这个东西我很喜欢”。现在和李执秋关系更进了一步,她不想客套地对待她,只能把自己抗拒“喜欢”的事实告诉她。
如果两个人完全对情感这方面没有这样逃避般的需求,互生好感后完全可以确认关系,谈一场快餐恋爱。
亚风对于自己的性向没什么认知,也不排斥其他性向,所以性向不是她排斥自己好感的根本原因。
但一个人的“喜欢”在她心里太重了,另一个人恰恰逃避需要另一个人配合的积极情感。
只能慢慢生出隔阂。
除非都把握好安全和自由之间的距离,在安全和自由之间慢慢靠近。
亚风合上了书,指尖沿着书脊描摹。
如果这里不是公共图书馆,她可能会忍不住把书页一点一点卷起来。
“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既渴望连接,又惧怕是失去自我。”
她似乎不渴望恋爱,对李执秋的好感却比谁都多。
是单纯地因为“秋姐救了我”或者“秋姐帮过我”吗?
亚风办了一张借书卡,把《亲密关系》借了回去。
她打算带回去好好研读。
茶水的热气缓缓蒸腾,李执秋握着杯子,掌心却觉得凉。
她靠在厨房门边,神情静默。阳光从窗帘缝里斜斜地照进来,铺在地板上,也照在她那双藏着心事的眼里。
亚风回了一条“嗯”。
她理解这种克制。甚至可以说,太理解了。
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在用“绕开”来小心保留住一段脆弱的情感?那句“你穿亮色挺好看”本可以直说“我在乎你”,可她不敢。她怕那一说,就像逼着亚风交出回应。她怕太急太近了,对方会退缩。
她不是有分寸,是不敢。
特别是对一个从不轻易表达依赖的人。
李执秋在对话框里写了一段话,又删掉。
你对我有没有点好感?
她没有发出去。
她甚至不知道这句话是写给亚风的,还是写给自己看的。
李执秋从来都不是在等待对方明牌,她是在给自己留下逃路。
情感的主动权在谁手里,从来都不是靠谁先说出“喜欢”来决定的,而是看谁更愿意承担靠近之后可能发生的一切。
李执秋仰头靠在冰箱门上,脖颈贴着冷金属,一瞬间清醒又疲惫。
她不敢确定亚风是出于“感恩”才对她有所回应,如果是,那自己就是趁人之危。
“人不在店里啊?”小艾顶着乱乱的头发出现在了客厅里。
“她在图书馆。”李执秋倚靠在冰箱门上不动了。
小艾把只留一条缝的厨房门推开,想要开冰箱被李执秋挡住了:“让一下。”
“别动,我在凹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