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9章 第一章 野 火(续8)

第9章 第一章 野 火(续8)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七节

清明过后,雨雾散去,翻滚的热浪开始入驻本地。骤然的炎热,并没让人感到任何的无所适从。这些年来,人们抵抗盛夏酷暑的武器早已是鸟枪换炮了,从改革开放刚开始的电风扇,已经逐步升级成了空调。空调是舶来品,绝大部分都是日本生产。当然市面上大部分的货源,都是走私进来的。这一点,本地的,从公家人到老百姓,人人皆知,熟视无睹。想来那天这街面上没了走私货,他们还不习惯呢。

当然,也有嫉恶如仇、大公无私的公仆对此深感厌恶。他们在忍耐,在等待,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这股歪风邪气彻底扫除。

今晚,已经是省边防支队新上任的副支队长兼政委郭正刚到达县城的第五个晚上。在忙碌了一天的政务后,他终于可以静静地坐在办公室内开始批阅文件。按照以往的习惯,他的办公桌面上,是一定要放置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一个烟灰缸和一包香烟——这都是他彻夜批阅文件的必备用品。

“噗呲”,打火机又再一次点火,这是郭政委今晚点燃的第九根烟。他看了看摆在眼前的这封信,瞬间感到心中的那股怒火正在爆燃。

这是一封来自本地一位离休老干部的亲笔信。信本身是老干部寄给在省委里当领导的老部下,老部下在看到该信件的内容后迅速做了批示,并让省委办立即转交给省边防总队,总队领导看到信件和省委领导的批示后,也立即做了批示,并把信件交给驻扎在本地的边防支队新上任的政委——郭正刚。

现在,郭政委已经看到两级领导在信件上的亲笔批示,一致的意见是:迅速查明当地情况,对违法乱纪者严惩不贷。

郭政委感到有点棘手,自己刚到任,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这把火可不是一般的猛,真要弄起来了,本地的官场、商场非得来一次大地震不可。当然,总队领导在自己走马上任前的谈话中,也谈到本地的复杂情况,要他蓄势待发、待机而动,一旦时机成熟就彻底扫除当地的走私势力和幕后的保护伞。

这不,刚来了不到一周,这封信就摆在自己眼前了。

信件的内容很详细:老干部收到群众的反映,说县里各地的走私行为愈发猖狂。经走访群众,老干部获悉,以XX镇的XX村、XX村以及XX镇的大部分村的走私势力最为嚣张。其中,以张XX、林XX等人为首的走私团伙不仅走私货物,还公开对抗并袭击执法人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郑XX、蔡XX为首的走私团伙,则大肆收买相关执法人员和干部,使其成为走私活动的保护伞,郑XX甚至扬言,在本县就没“他办不成的事”,并公然公开勾结县GA局、海关等相关领导,使其堕落腐化。除此之外,本县大大小小的走私团伙高达数十个之多,甚至有部分已经将走私活动渗透至周边县城及省内其他地区或县市。在XX镇,XX县,甚至出现走私商品一条街,走私分子连同不法商人公然在白天闹市区贩卖走私商品。而部分群众还反应,走私分子不仅腐蚀当地干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环境,更可能与对岸的敌特分子勾结,不少渔民表示,他们曾经目睹走私分子和对岸的军警船对接,对岸敌特分子有参与走私活动的重大嫌疑。

在郭政委看来,这封信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这些细节。人物、时间、地点与发生的事件,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只要顺藤摸瓜,精心部署,把这帮走私分子及其保护伞都彻底扫除是指日可待。

“哦,看来除了我们支队还没被腐化,其他单位都被……”郭政委再次看了看信件,更明确了为何上级要自己的支队主抓本次行动。

“刘亮,你马上进来。”郭政委通过电话给当值的警卫班班长刘亮下了指示。

不消一分钟,刘亮就赶到郭政委的办公室报道。

“你通知司机班备车,一小时后去一趟总队。”郭政委斩钉截铁地下达命令。

“是,政委!”警卫班班长当即行动落实上级指示。

眼见警卫班战士出去,郭政委抬了抬头看看挂在墙上的钟表,指针显示,目前的时间是凌晨两点二十分。

还好,还有一个小时整理资料。郭政委想着,立马动笔飞舞。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走私反敌特行动已经拉开大幕。

屋外,月朗星稀,静谧的午夜正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

又是一个蛙鸣蝉噪的初夏夜,港华商店的门口依然如同往常一般车水马龙。趁着夜色,被烈日施虐了整天的县城居民们都纷纷走出来换一口气。供销社门前的这条马路,尤以港华商店门口这附近最热闹:一来,商店里有空调、电视,大人购物。小的、老的可以乘凉看电视,满足一家的其乐融融;二来,门口的夜市甚是热闹,商店门口支起了各种帐篷,摆放了霓虹灯招牌,吸引了各种小商贩前来摆设,各色小吃和小商品摆满遍地,和商店相辅相成。

看着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阿华的脸上自然光彩飞扬。今晚他在店里歇着,想着平时也没多呆在店里,今天趁着机会早点猫在办公室里,喝着茶吹空调,也是一番惬意。

开业不到半年,生意已经兴隆得超出自己的想象。有了阿正、阿丰以及阿莹等的帮忙,阿华自己基本上不怎么操心过。他约莫估算了一下,这商店每月的纯利大概已经三四万了,在扣除了给阿正、阿莹等人的分红后,剩余的也有快小两万。

是不是应该在搞一个分店呢?这是阿华最近在考虑的问题。他询问过阿正等人,大家表示认可;但只有阿莹,却对此保留了意见。阿莹表示,营业才半年不到的时间,不足以有充分的理由再建分店,还是要保守慎重起见。

“蔡经理,麻烦你把这个月的账本拿来给我看一下?”阿华想着分店的事,于是叫来了阿莹,想问问最近的情况。阿莹姓蔡,叫蔡家莹。阿华为了表示对阿莹的重视,他给阿莹定了个职位,商店副总经理,专门管理门店和财务。当然,像这种公司的这种职位,也就是给外面的不明情况者看看;至于那个人是心腹,那个人可以重用,内部是不看职位的;每个人的权力大小,还是在于老板本人愿不愿意下放、愿不愿意给。显然,阿莹是后者:阿华把内部管理和财务交给她。至于阿正等人,则全部凭阿华的指示做事,毕竟阿华的这盘生意,商店也只是一部分,阿正这些老班底还要用在其他地方上。

“好的,郑总。你稍等。”听到阿华的吩咐,阿莹就立马到办公室里取资料了。

“郑总,这是这个月到现在的账目,还没怎么整理,你看一看。”阿莹很利索地完成阿华交代的事情。

“这个月到现在,比上一个月就多了十几万的流水了。”阿华看着账目,不惊吃了一惊,这显然是有点意外的,意外的红火。

“这还是前天的数目,昨天忙起来,还有些没记账呢。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所以晚上出来避暑的人也就多了。我们的雪糕甜筒刚刚又卖断货了,明天还要麻烦丰哥他去多进几件货。那个空调的事,正哥有和你汇报吗?”阿莹一心扑在这个店里,虽然这里没有省城的繁华,但至少给了自己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舞台,而且回报还非常可观。

“喏,说了。我已经吩咐人去安排拿货了。十几台机,几天就卖完了。谁都想不到啊。这老百姓,有钱啊。”阿华边说,边用手比划,显得很兴奋。

“铃铃铃、铃铃铃……”办公台上的那个电话机突然发出了紧促的铃声。这个电话机是阿华在开店时托关系弄下来的,单装机费就要几千,至于上下打点费更是不少。

“喂,你好,我是郑庆华。“听到铃声,阿华就立马起身跑到电话前,抓起话筒。

“哦,林经理,你好……,好的……,明白、明白……,我现在就过去。“电话那头的消息显然不是喜讯,阿华一边急促地回答,一边用手在桌上比划着什么,还不时转过头来瞟一眼阿莹。

“蔡经理,你马上去保险柜里看看,看里面有多少现金?要快!“放下电话,阿华气都不喘就开问。

阿莹点了点头,就立即出去落实阿华的指示。从阿华的表情她得知,这回是遇到紧急情况了,要急用钱,而且不是小数目。

不一会,清点完现金的阿莹就赶回办公室。还没进办公室来,她就看到沙发上正坐着阿正和阿丰两兄弟,两个人在窃窃地交换着耳语。这点功夫,阿华居然把几个心腹都叫过来,显然是有什么重要紧急的事要交代。

“蔡经理,现在有多少现金?”见阿莹进了办公室,阿华立即问道。

“郑总,现在保险柜里的现金是十五万六千三百二十四块七角四分,柜台上还有……”阿莹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好了。柜台上的就算了。你现在马上去拿十万块,捆好给我。马上!”阿华等不及阿莹的汇报,立即就让她把钱点算好了交给他。

“正哥,你和我一起去潮园酒家,你开摩托载我。丰哥,你开摩托去找一下城东建安的陈老板,就说我现在去潮园酒家388房,要他马上也要过来,带上几个人去。“阿华给阿正、阿丰两位左膀右臂下了指示。

众人听了,立即分头行动起来。阿华和阿正跟着阿莹到保险柜边清点现金,阿丰则独自一人前去联络陈老板。

收好现金的阿华,立即由阿正开着摩托带着来到了潮园酒家。这潮园酒家是当时县城里最新最豪华的酒家,光包厢就整整有一层楼。老板据说是隔壁特区来的,生意做得大,把酒家开到这里了。现在,县城里的人家但凡有红白喜事、宴请宾客、商务接待,都是首选这里。至于原来的华侨酒店就逐渐不行了,不但装修、格局等硬件已经老化,就连服务和菜式也跟不上了,这个国营酒店目前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连政府里的人都不愿去消费,县里重要的接待也慢慢移到潮园酒家来。

酒家离港华商店不远,摩托车开过两个大马路口,再拐一个弯就到了,算下来也就十分钟的事情。

“郑总,你来啦!你尽快上楼吧。“站在门口等了好久的林经理见到阿华,就立马迎了上去。他也心急如焚,毕竟上面发生的事一旦抖露出去,那可是要惹上官非的,但凡有点闪失,这酒家就开不下去了。

阿华也顾不上和林经理多费口舌,拿着鼓囊囊的一袋子钱就独自一人上了楼。看着阿华上楼,阿正把摩托车停在酒家旁的大树下,他拿出兜里的烟,点火,然后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他在等着弟弟阿丰带着人过来,这是阿华布置的后手,以防不时之测。

上到三楼的走廊,阿华径直往388房走去。在走廊里,阿华就已经听到从388房里传过来的各种声,有男人在大声喧哗,也有女人的嘤嘤哭啼,更有一些类似玻璃破碎发出的咯吱声。阿华把步伐放慢了一些,他想听听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至少能听到一些情况,他也好做点准备。

就在他放慢了步伐的时候,388房的门口突然闪出了一个男人,他身穿浅蓝色的衬衣外加黑色西裤和咖啡色皮鞋,配上鼻梁上的金丝眼镜和那张略有醉意的俊秀脸庞,外加手上那个精致的金表,整个外表显得气派不凡,卓尔不群。看到这个男人,阿华并不惊愕,就因为他,阿华才会来这。当阿华见到这个男人的同时,男人也见到了阿华,他快速往房间里瞥了一眼,然后给了阿华一个眼色,示意阿华到走廊的另一侧。阿华很快就转了个身,待男人靠近自己,就跟着来到走廊的另一侧。

“海哥,你没事吧。“阿华的眼里很焦灼,他明白如果今晚这个男人真的有什么事,那他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我没事,出事的在里面。“这个被叫做海哥的男人,此时的头脑却是保持清醒的,他看了看走廊,再看看阿华手里的袋子,一只手倚在走廊的墙壁上,上半身打挺直,呼了一口大气,眼神镇定、沉着。

看到自己的靠山还保持着冷静,阿华的心也就慢慢地落地。

男人叫陈仕海,是县委大院那个陈姨家的侄子,陈姨的亲兄弟是县委领导,这个陈仕海也就是县城的衙内之一。和其他衙内子弟不同,陈仕海算是上进的那一类,大学毕业后就被家里安排进入省城的某个国企内工作,但几年后,不甘心寂寞的他就成为最早下海的那波衙内,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开始做起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生意。

“钱你带来了,等会你进房间,把钱交给他们就行。然后你留下来和林经理把后面的事处理完。”呼吸完一口大气的陈仕海,看了看手腕的金表,随手点了根三个五,然后貌似不经心般地随意交代阿华。

阿华点了点头,神情木然,嘴上没有任何回应。他知道,有些事情不要问到底才是无比正确的,一个嘴长嘴短的男人是很难成大气候的。这是阿华经历了这些年的摸摔滚打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对了,你和城建办的蔡主任那边工作做得怎样?”见阿华不作声,陈仕海开始指导阿华的下一步工作。

“最近都安排上了,该谈的条件也谈好了,就等着蔡主任那边给指示了。”阿华把工作成果汇报给自己的老板。

“嗯,抓紧吧。蔡主任过了元旦可能要上调,趁他还在把县中学和自来水厂这两个给吃下来。对了,县委会刚刚讨论了未来的城建工作,估计接下来对工业园和公路这两方面会大投入,你要注意一下信息流动。”陈仕海对阿华比较看重,一下子就透了底。

“明白,海哥。我这边就开始盯着,有什么风声我马上给你汇报。”阿华说起“汇报”两个字,也是有模有样的。

走廊那头的包房有传来一阵吵闹声和哭啼声,看来里面还有些事情没谈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