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不要乱想了,你肯定长命百岁。阿梓她们几兄弟姐妹,一定给你生十几个曾孙曾孙女,到时候,你不想带都不可能。”阿茹和自己的婆婆相处多年,心里清楚老人家的好心好意;她一边说,一边给郑如松使眼色,要他赶紧安慰安慰老人。
“是啊,妈,你不要担心,缘分这事情,都是顺其自然的。你要放心,自己吃好穿好,开开心心的,说不定那天,她们就把对象往家里带过来了,到时候你别想今天这样激动,说出去多不好意思啊。阿梓啊,你要是碰到合适的对象,两个人都合心合意的,我们就赞成、支持你。碰不上也别急,缘分不是说有就有的。”郑如松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也只能各自宽慰几句,但他也被老母亲的一番苦心所感染,老人家的苦心真是感天动地。
郑学梓不敢出声,现在这个气氛,着实让她体会到老辈人的真心实意。她从小时候记事开始,就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是早早就走了,她印象不深。但奶奶却是把她从小一手带大,奶奶待她可好,对自己和两个弟弟都是一视同仁;虽然嘴上总也是唠叨女人家不要读书之类的牢骚话,但对自己读书一路深造依然是坚定的支持着;甚至自己上了中专,奶奶还专门拿钱给自己当生活费。
看来,除了工作,我也要好好考虑婚姻大事,不能伤了阿嫲的心。郑学梓默默想着。
“对了,阿文今晚回来不?”郑如松不知道怎么的,就把话题转到儿子阿文身上。
“他不回吧,他要是回来肯定昨天就来电话通知了。”阿茹吧话接了过去。
“老二现在怎样啊?”一说到阿文,郑学梓就立马又来了精神。
“再过两个月就高考了,估计最好的情况,就是上一个大专。”郑如松答道。
“那不错了,上了大专就是国家分配工作,阿文有没有说要考什么学校?”郑学梓听闻弟弟可以考上大专,内心感到非常欣慰。
“自愿是我和他一起填的,他报的是省城的建设工程学院,专业嘛,他想来想去,报的是工民建。他说,他将来想去盖房子。哼,随他吧。老二这个人,很有想法,很有见地,就是总是意气用事。我们家现在的这盘生意,我还考虑要他来接手呢,结果呢,他最想干的居然是盖房子。天天跑去图书馆看书,看那些不着边际的书,思想太反动了。”郑如松有点气恼,他原本想让阿文填报工业类的专业,将来万一有什么好歹,阿文还可以回家帮他守住厂子。但阿文偏不听,还说了一堆什么加工没前途之类的话,实在是令他这个当父亲的气得不行。
“哈哈,好啊,将来我们家要盖新房,就让老二来当工人,钱也让他一个人出。”郑学梓听说阿文要报读建筑专业,觉得这个弟弟还是很有想法的,全国现在搞改革开发,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大开发大建设,将来肯定需要很多建筑专业的人才。阿文的想法是顺应潮流,找对了了大方向。
“就是,阿梓说的好。老二有这个想法我也是很支持的,就是你阿爸,总觉得老二不正经,说他读书读得都魔怔,整天思考什么国家大事啊之类,就是没有把心思放在考试上。”阿茹也觉得,自己的二儿子挺有思路的,要支持他的想法。
郑如松摊了摊双手,表示很无奈。他曾经和阿文谈过话,问过阿文在读什么书。阿文告诉自己的父亲,他周末闲时都会去县图书馆看课外书,什么自然科学的,社会历史的,他都看,有些地方还做了摘抄和心得笔记。郑如松表示气愤,总觉得这个节骨眼上,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花在学习和考试上,哪还有什么闲情逸致去看课外书。读书、读书,把书读好了将来分配个好工作才是正经事,郑如松的想法很传统,也很迂腐。
这显然和阿文的思维不在同一平面上。毕竟阿文已不是小孩,他对世界、对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在阿文眼里,自己所处的高中只是一所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学校,考个大专都是奢望,上本科那简直是祖坟冒青烟。所以,为何不接受现实,痛痛快快地考个大专就完事呢?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多考几分的渺茫上,不如干脆退而求其次,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不是更好吗?阿文的判断不能不说幼稚,但又是务实和现实的。
就这样,对于高考,对于专业,对于未来,对于人生,阿文和自己的父亲郑如松,成为彼此观念上的对头。郑如松不懂理解阿文,阿文也不想理解父亲。
“老二啊,人很聪明,心气大得很。你们啊,就不要总是说他了。他比你们都有想法。”阿嫲又开始发话了,不说别的,她看自己的孙子阿文还是很准的。她晓得,在某些方面,阿文已经胜过当父亲郑如松。
“行行行,我们都听你老人家的,好不好?”阿茹见老太太又开始唠叨,便立即往下打住。她扶起老太太,坐得太久,她想让老人家起身活动活动。
郑如松和阿梓也觉得该结束聊天了,阿梓想出去走走,于是便搀扶起奶奶一起走出大门外。郑如松终于把多日来憋在肚子里的话给说了出来,心情自然是更加美好舒畅。
门外,天色渐黑,但晴朗的天空依然本色不变。夕阳在晚霞的衬托下显得十分柔和温馨;此刻,它就像一个游子般,正缓慢和悠然地走在回家的大道,并期待着明日的再度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