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54章 第三章 浦 东(续9)

第54章 第三章 浦 东(续9)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啊,这,怎么说?“阿华无力地回了一句,颇为唐突。

“你啊,在这里住久了,两眼不看四海,双耳不闻天下。哈哈。”陈仕海笑得潇洒。

阿华无语,只好耸了耸肩,他觉得陈仕海这番话多少有些调侃的味道。自己的地盘就在本县,自然是吃着这里,盯着这里。不闻天下事,也可以理解为专心致志只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嘛,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就是包揽县里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

“海哥,你知道的,我从小就没读书,没上学。能走到今天,都是靠海哥你这样的好大哥照顾,你说得对,我只能住在这个小县城。出了这里,我真的是一分不值。”阿华只能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你啊,还是吃了没读书的亏。”陈仕海用纸巾摸了嘴,又抿了一口咖啡,抬头向外浏览风景,眼神却不离阿华的脸。

“这几年,国家又开始新的一轮改革开放。这一轮,和几年前的完全不一样了。前些年,我是这么认为,就是在一个地方小打小闹。比如我们这里,小县城,沾了你们华侨华人的光,搞点玩具、服装,开开饭馆、酒店,这日子就过得舒服了。划一块地做特区,给点政策,弄点人就做成一些加工业,这就叫示范,窗口,你懂不?”陈仕海开始阐述了他对改革开放初期的见解。

阿华听得一知半解,脸上的神情时明时暗。

“但现在不一样了,老人家南巡之后,改革开放,就在全国各地铺开了。阿华,这是我们这代人,不,也是我们国家,这个民族,历史上最大的机遇。这个,机遇,你懂不?”陈仕海略微放慢思维的步伐,他希望,阿华能听懂一些。

“南巡,我知道啊。那可是大事情。不过,海哥,你说的这个机遇,它到底是什么,我就真不知道了。”阿华开始对陈仕海的阐述感到兴趣,他开始觉得的这个对话,或许不是宿命的终结,而是老天爷给他打开的另一个窗口。

“这个机遇,简单点说,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就是可以名正言顺的发财了。或者说,赚钱,不再是一件偷偷摸摸的事。全国都搞改革开放,这就说明,全国人民都可以开始正大光明的赚钱,老人家南下,把戴在全国老百姓身上最后的枷锁,给砸碎了。”陈仕海不去当领导干部,实在可惜。

“这,机遇?赚钱?”阿华觉得,人生为了赚钱,不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在陈仕海的嘴里,这事情变得这么复杂这么可怕。

只能说,阿华这种生意人,过于本位。不过,这也不能怪他。毕竟,本地向来素有弃文经商的历史传统;从唐宋开始,本地人下南洋走四海,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与其说,是因为改革开放才让本地富裕起来,还不如说,正因为有以上的传统和历史,这里才顺理成章成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对于本地人的经商传统与历史,有人说,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而不是后天教育形成,纵观全国上下,这是独一份。典型例子,就是阿华,一个可供观察的典型标本。

“阿华,这就是我选择去鹏城的原因。相比鹏城,我们这里不但太小,但更多的,是因为它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任务。现在,鹏城才是全国的风向标,或者说,红人。这个,你应该懂吧,”陈仕海自有一番理论。

阿华点了点头。大道理他懂得不多,但前段时间他陪陈仕海去了一趟鹏城,看见鹏城那幅热火朝天的超大建设场面,到处是各式各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阿华当时就知道,光这些,就不是他所在的小县城力所能及的。

再后来,阿华听见县里提出的“再建一个鹏城“的口号,就立即发笑。自不量力,用在这里形容县里的无知无畏,恰到好处。

“海哥,大道理我不懂,但上次去一次,真是大开眼界啊。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多的高楼,这赚钱的机会肯定比这里多很多。”阿华慢慢开始理解陈仕海,放着大钱不弄,就杵这小打小闹,确实格局不大。

“你明白就好,明白就好。这鹏城和这里不一样,鹏城是更大的试验,那是做给全国看的,这里就是做给你们的华侨华人看。改革开放,鹏城是改革,这里是开放,目的不一样,将来的做法肯定也不一样。“和阿华相比,陈仕海所理解的,就是大格局。

“海哥,你打算去鹏城做什么生意?“阿华觉得,陈仕海说了半天大道理,也没落实到实处,他有点着急。

“先见一步走一步吧。上次去见柯总,他说他在那边有关系,能够在码头搞仓库做储存,让我去北方找小麦和豆油,这些都是鹏城上下所要的急需品。你知道,我们老陈家,在北方还有点关系,给找点小麦和食用油,那不是小事嘛。”即便陈仕海的见识和格局再大,他的经营依然离不开自家的馈赠和庇护。

阿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现在关心的,陈仕海是怎么安排他的,或者说,他对于县里的这盘家业,准备做什么打算。

“海哥,这可是大生意啊,这不得要天量的资金来操作。”阿华隐约觉得,陈仕海会找他要一大笔钱。

“确实是大生意,也要很多资金投资。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啊,阿华。柯总那边安排了银行的贷款,只要我这边能找到货源,资金的事情是不用愁的。“陈仕海的回答还是那么的淡定轻松,常人遥不可及的贷款,就这样轻松获取。

阿华再次无语,县城的银行别说贷款,就连工资都快发不出了。这几年看着经济发展快,银行都私下高息揽储,但银行收上去的存款转眼就变成隔壁特区和其他地方的贷款,留给本地的份额早就众狼分肉,咬一口少一口。

原来,大部分的钱,都给到鹏城了。阿华醒悟过来,陈仕海说的“做法不一样”,应该就是这个不一样。鹏城,能够获得全国的支援,轻而易举地完成很多事情,比如,盖上许多高楼大厦。

“海哥,既然资金不是问题,那么这个生意一定可以赚到大钱了。”阿华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能无聊地来了这么一句。

“这是肯定的,不过今天约你,主要还是你的事,或者说,我们的事。”陈仕海话锋一转,回到了阿华极度关心的问题上:县城这盘子,怎么办?

阿华把身子往前一探,两只竖起的耳朵准备洗耳恭听。

“我想啊,我走了之后,你会有一点小麻烦。不过这点麻烦你只要努力去摆平,也谈不上什么大风浪,最多就是下面有人会当一阵子小鬼,小鬼难缠,你知道的啦。你该花的还是要花,甚至,不该花的有机会也要花。前几天,我找了我姑父的秘书,也顺手把你给推给他;我姑父应该年前就到县里上任,你到时候去找找这位,刘秘书,就是我姑父的秘书,以后有什么事情,你可以直接和他联系。他人年轻,比你大不了多少,你跟着他就是了。”陈仕海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是刘秘书的名字和他的办公电话。

“海哥,这真是太谢谢你了,你对我的栽培,我这辈子都……”阿华激动地一时无言以对,陈仕海刚刚的这番话,就是一把新的尚方宝剑。这把新宝剑,可以把阿华的生意再提升到一个无以加复的高度。

“你也不要太着急,事情还要缓缓地、慢慢做。这边的生意,我自然是交给你去打理,按照老规矩,我那一份你给我留着,到时候有用到的时候,我自然会告诉你。”陈仕海的宝剑也不是免费的,恐怕代价也是非常高昂。

“嗯,我明白。我还是按照老规矩孝敬你。”在阿华眼里,再高昂的代价,也高不过这把尚方宝剑所带来的天量利益。

“阿华,我只是问你啊,就问一次。如果可能的话,你想跟我去鹏城吗?要知道,这种机会,可是千年等一回哦。”陈仕海突然问起这个问题,他脑子卖什么葫芦,就真只有他才知道了。

阿华立即进入思索中,他知道,这可能是陈仕海的试探,也可能是真心话。但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尽快回应。而且这个回应,要做到滴水不漏,更要保住主宾双方的体面。

阿华快速地转起脑袋,把今天早上到现在的谈话,以及前段时间到鹏城的体会和感触,如同主机扫描磁盘般,快速扫过自己的大脑。想来,陈仕海想要的答案,就应该在这里面。

“海哥,让你笑话了。我郑庆华就一个没文化的土老板,没有那个能耐到鹏城去打拼啊。我也希望我能回到过去,读书上学,这样我也就能和你一起到鹏城去,给你再做手下;现在,后悔也没药吃了,晚了,这机会给我也是浪费,不如留给有缘人吧。

阿华觉得,模棱两可的表达出自己想去但又去不得,可能才是正确的答案。

听完阿华的回答,陈仕海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没进一步的表示,对,或者错。

“海哥,以你的境界、眼光,你到了鹏城,还能惦记到我们这些乡下人,我们应该高兴才对;其他的,可不敢多想啦。”阿华的谦逊让人放心,甚至有点同情。

“嗯,鹏城人才辈出,你去了也不一定有机会出头。不过,你阿华要是有这方面的想法,立即和我说,我来安排。这么多年的合作,我肯定是不会亏待你的。”陈仕海对阿华刚才的应对,可谓是相当满意。

“是,我有任何的想法,第一时间会和你沟通。”阿华知道自己已经有惊无险地过关,放下了戒心。

“嗯,那今天就这样吧。我也吃得差不多了,该走了。我明天上午的飞机直飞鹏城,今年过年也不回来了,我家里人大部分回去鹏城聚会。过完年有时间,你就带着老婆孩子到鹏城找我玩,不要总是呆在这小地方,多出去走走,见识、见识外面,对你有好处。”陈仕海很满意这次谈话,并给此次谈话做了总结。

“海哥,要不明天我送送你吧。”阿华站起来,毕恭毕敬地给陈仕海行注目礼。

“不用啦,郑董。你忙你的,我干我的。咱们约定,下次,鹏城再见。”

“好的,陈董。一言为定,下次,鹏城再见。”

西餐厅外,连日的阴雨终于消停,虽然天上依然乌云蔽日;但在云层间的缝隙中,少许的阳光还是犀利地刺破了厚实的云层,露出了久违的阳光,令人稍感温暖。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