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140章 第五章 绝 地(续27)

第140章 第五章 绝 地(续27)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十节

小寒,汕城终日阴雨绵绵,寒风伴随阴雨,将刺骨的阴冷带到了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

市政府的顶楼,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原本有事汇报的小何秘书,刚一开门就瞥见正在沙发上打呼噜的郑伟民,他便轻轻地又匆匆地把办公室大门合上。回到走廊,有些无可奈何的小何秘书倚着走廊的窗台,自己给自己点了一根烟。

他轻轻地推开了走廊的窗户,任由寒风直接拂面;寒风里夹在着阴冷的湿气,免不了让小何秘书的鼻子喷嚏连连。

但小何秘书却不愿关上这户窗,而是迎风挺立——他正细细地品味汕城的每一处景色。或许,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这里从容不迫地欣赏这个城市的面容。

郑伟民的调令已经下达。过了今天,郑伟民就将离开汕城,转而到省城北边的端城就任市长。按照上面的安排部署,在端城上任一年后,郑伟民应该接任端城市委书/记,成为真正权倾一方的地方大员。

改开以后,端城的经济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跃/进时期;但随着改开的深入,交通不便、治安混乱、腐败懒政等社会经济矛盾愈发突出,导致经济发展势头受阻,各项社会经济指标甚至急转直下;原本被戏称为“小香港”的端城,终将因为自身的原因愈发落后、混乱。

郑伟民此次赴任的目标也是救火。这似乎已经是他执政的强项,他或许无法彻底改变一个地方的所有面貌和走向,但能够在短时间内扭转下滑的势头,能够用一波强劲的基建投入和巨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给一个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郑伟民就像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他不能治本,但能够治标。而且治标的效果极佳。

小何秘书正细心地浏览着汕城的每一处。在汕城的短短两三年,小何秘书见证了这个城市蓄势待发的巨变。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大小马路都在翻新,园林路灯日臻完善,公园沙滩拔地而起;城市里到处都是工地,数百座塔吊、上千台泥头车以及成千上万的建设工人正努力地把汕城雕塑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这是上百年来,汕城最大的格局变迁。一旦变迁完成,汕城就将化蛹成蝶,成为省城东部的中心城市。

只可惜,小何秘书见不到成蝶的那一刻,郑伟民亦然。

烟,一根接着一根;小何秘书的思绪在烟雾缭乱中愈发清醒。自己的上司郑伟民,这几年实在是过得太抑郁和艰辛了。

汕城的利益格局错综复杂,社会经济发展疲弱,地方势力树大根深,官场一片乌烟瘴气,都让郑伟民的每一次施政变得艰难困苦,仿佛是一场跃/进千里的远征。

每一个大型基建,从立项、设计、融资再到征地和施工,都要郑伟民亲历亲为;那一个环节要是他稍微放松,整个项目都会搁置停顿。每一次大型招商,从政策运用、招商谈判再到用地征地,也是郑伟民必躬必亲;但凡郑伟民不小心疏忽,招商必然胎死腹中。

为此,市府里头脑清醒的干部和基层,曾经打趣道:郑市长不是市长,而是我们汕城的保姆;汕城这一大家庭,缺了这个保姆连饭都吃不上。

小何秘书曾经多次劝说郑伟民,没必要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但郑伟民却说小何秘书不懂本地的实际情况,还说自己希望为家乡多做一些,再苦再累以后也能问心无愧。

“咳咳咳……”正当小何秘书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办公室里传来一阵激烈的咳嗽声。小何秘书立即丢下烟头,大步走向办公室——市长郑伟民应该睡醒了。

小何秘书快速地打开办公室的大门,然后冲向茶水柜,拿起保温瓶给郑伟民的水杯里加了开水。

“郑市长,先喝点开水吧。要不要找医务过来看看,你都咳嗽好几天了。”小何秘书担心郑伟民的健康。这几天,郑伟民都在加班工作,连续熬了几夜;甚至有一天在熬夜后不睡觉直接要司机和小何秘书陪他清晨就出发去工地现场。

“不用麻烦他们了,我们中午吃完饭就走。你谁也别麻烦了,就是这几天天气比较冷,我喉咙有些不舒服而已,不用大惊小怪。”郑伟民摆了摆手,示意小何秘书有事说事。

小何秘书看了看沙发前的茶几上摆着一瓶安眠药,果然不出自己所料,郑伟民刚刚是服药后才睡着的。小何秘书看了看手表,现在是上午九点未到,估计郑伟民也就睡了不足一小时——郑伟民昨晚就一直呆在办公室里加班,清晨零时他还吩咐小何秘书要饭堂给他准备稀饭和炒面当夜宵。

“郑市长,这是平陇村的来信,上面写着要你亲启。还有,他们送来了一幅锦旗,我放在传达室里,要不要拿上来看看。”小何秘书给郑伟民汇报了一个喜讯。

平陇村征地一事,因为郑伟民的强势介入,终于取得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村民们的合法补偿终于拿到手,征地拆迁如期顺利完成,对征地拆迁补偿上下其手的官员也是抓的抓、关的关;虽然很多基层的懒政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很多内部的既得/利益/团体也未曾受罚,但能够达成这样的结局,各方面也算是满意。

包括郑伟民,他也觉得这个结果可以接受;虽然幕后的大鳄们并未受到任何的惩罚。

“信留下给我,锦旗你就收到车里,我们带走就是了。”郑伟民回到办公桌旁的大班椅上,他从抽屉里拿出白花油抹了一些在额头和鼻头上,这样会感觉稍稍舒心一些。

小何秘书立即把信件递上,郑伟民看到信封上面那苍劲有力的字,就猜到这是黄贵伦老人的亲笔信。郑伟民立即拆开信封,打开信件开始慢慢默读起来。

信里的内容依然老式文人那套陈年叙事。黄贵伦老先生先是褒奖赞颂了郑伟民的功绩,又说十里八乡都对他在位时的政绩感到自豪骄傲,最后则是送上十里八乡对郑伟民和其家人的祝福。郑伟民花了两分钟看完这封信,露出了带着无奈而又欣慰的笑容。

虽然,但是,起码事情圆过去。

“小何,你给平陇村回一个电话吧。就说信件我收到了,谢谢大家的关心和厚爱。还有,要特别交代一下,以我的名义给黄贵伦老人和他的家人问好。就这样吧。”郑伟民说不出太多的感言,只好让小何秘书代为处理。

“给平陇村委打电话?还是直接打到黄老先生的家里?”小何秘书生怕自己有所错漏。

“给村委打招呼吧,让他们把话传开去。以后,就没有人敢欺负这些村民了。”郑伟民深谙做官为人之道。通过第三方传话,只会显得更加真实有力。

“郑市长,还有一件事。”小何秘书持续汇报中。郑伟民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建设局那边刚刚请示,说是省市政勘探设计院的领导们今天到建设局里会晤洽谈汕湾大桥的设计方案定稿。建设局的领导请示,市领导这边对各个设计方案有没有明确指示。按照市委的预定计划,汕湾大桥的设计、征地和施工都应该赶在年前启动了。”小何秘书的口气万分谨慎。他知道,汕湾大桥在郑伟民心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郑伟民内心的第一号工程。

郑伟民没有直接回应。他内心有一股无助感突如其来。这汕湾大桥是他主持汕城工作以来就一直在推进的大型基建项目。汕城的城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东西城区之间是隔海相望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之间早年是靠着轮渡完成人车输送。改开之后,政府靠着华侨的捐赠和财政上的东拼西凑,在东城和西城之间距离靠近的内海间建了一座钢便桥,算是解决了交通需求日益剧增的燃眉之急。只不过,这座钢便桥离东、西两城路途较远,且仅为四车道,对于目前的交通流量而言已是杯水车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