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139章 第五章 绝 地(续26)

第139章 第五章 绝 地(续26)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冬至,县城的天气又开始了反复横跳的模式:时而潮湿阴冷,时而日晒干燥。对于这种反复无常的天气,众人只能见怪不怪,默默忍受。

今天上午十点,蔡家莹就开着车来到港华超市。

前段时间,阿华将自己在南海明珠大厦的股份全部转卖给其他股东之后,蔡家莹就将自己的办公室搬回了港华。港华这家老店,已经开了快八九年的光景,生意虽然大不如前,但尚算勉强度日。而早在数年前,阿华和蔡家莹就将店面交给阿华的姨家人打理,夫妻二人退出管理,但保留了一半的股份。

保留股份的原因也不是为了年底那点分红,而是阿华蔡家莹夫妇对这里的一点念想。毕竟,两人是因港华超市而相识、相惜、相爱。这里是一切的起点,也是两人内心最深处的忘怀。

蔡家莹停好车,拿起手提包,步履轻松地走向港华超市的大门。一进门,店里相识的服务员等人就过来和蔡家莹打招呼,蔡家莹面带笑容地给大家回应。

正当蔡家莹准备转身走向自己的办公室门口时,原本在仓库里检查盘点的超市经理听到蔡家莹的声音后就快速径直往蔡家莹走来。

“阿嫂,今天这么早。”超市经理就是阿华姨家的女儿,也就是阿华的表妹。

“是啊,有事就早点过来。”蔡家莹对阿华表妹的态度一直都是不冷不淡。

“阿嫂,你办公室里一早就来了两个人,现在还坐在那里呢。”表妹神秘地说道。

“两个人?那两个?”蔡家莹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悦的表情。

“不知道,他们好像一个姓林,一个姓吴。看样子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了。”表妹见蔡家莹的脸色阴郁,自然有些紧张。

“噢,我知道了。你先去仓库吧,等一下有事我叫你就是了。”蔡家莹的回答有些敷衍。

她现在的心思都放在办公室里那两个人的身上。这两人不是什么陌生人,而是跟在阿华后面干活的包工头。快到年底了,他们自然是来讨账的。

蔡家莹站在原地咬着下唇,思索了一会,然后轻轻地走到仓库门前,小声地把阿华表妹给叫了出来。

“你现在过去,给他们倒茶,然后和他们说我等一会到。我先出去一会再回店里。”蔡家莹很老道,情况不明贸然进屋,很可能产生矛盾。

“好的,阿嫂。还有其他的要交代吗?”阿华表妹对蔡家莹一向可是恭敬有加,对于蔡家莹任何吩咐都是言听计从。

“没了。对了,出纳回来没有?”蔡家莹想到店里的财务。到年底了,也应该盘点一下总账,还可能需要从店里抽走现金。

“回了,在财务室。”表妹一问一答。

“你等一下去财务那里,把流水给清点一下。看看账上还有多少钱,另外,这年底要补货的话,你们就要加紧了,别到了春节缺货就麻烦了。”蔡家莹给表妹布置任务。

“我知道,我现在就去财务。补货的事情我清点完仓库,明天再报给你。今年的行情估计比去年还要差一些,我觉得有些大宗的货物就不必要再进了。”表妹也不全是靠阿华的面子混饭的,她还是有些本事。

“嗯,你这能想到这点很好。有些不好销的大件货就不要进了。像电视和录像机这些,现在全县都是,没必要再做下去。倒是进口的糖果饼干,还有电子表之类的,能多进一些。”蔡家莹点了点头,对表妹的想法表示赞赏。

“明白,阿嫂。”表妹一脸的虔诚。

蔡家莹又悄悄地离开仓库,她转头看向办公室那边一眼,然后就径直往超市门外走去。她没回到车里,而是小步快走地往马路斜对面的一棵大榕树下走去。走到树下,蔡家莹见四下无人经过,然后就从手提包里拿出手机,找着阿华的号码打过去。

“喂,在哪里……老林和老吴来我这里讨钱……现在一共欠多少……年底要给到几成……你那边什么时候有钱汇过来……哪里来的钱,我没有……说实话,到底有多少……那我最多只能先给到三成,剩下的就等你那边打钱……”蔡家莹用最严厉的口吻逼着阿华拿钱出来。

电话那头的阿华倒是言不由衷,他现在也在到处找钱。公家的基建工程,向来都是拖欠成风,即便是和自己关系最好的高新区,也拖欠着阿华不少工程款。这几年下来,阿华的利润都只看在账上,但现金流则愈发紧张。每逢年关,阿华还要到处筹钱给下面的材料供应商和包工头结清部分款项,而钱往往是从民间借贷而来,这利息自然也居高不下;一来二去,要是公家的款项拖欠过久,那么阿华反而是要倒贴的。

材料款、工钱和利息,都是阿华头上的三座大山。

“那我们说好了,别到时候得罪这些人。”和阿华谈判完毕,蔡家莹就直接挂了电话。

她长吁了一口气,这年关真不好过。在树下静置了一会儿,心里已经有了主意的蔡家莹又走向超市,这一次,她要单独直接面对两位包工头的纠缠。

“两位老板啊,稀客,稀客。”走进办公室的蔡家莹,对着两位包工头是一脸的得意。

“蔡总好,蔡总好。”见老板娘主动给自己打招呼,原本还坐在沙发上的两个老男人居然还站起来点头哈腰。这年头,欠钱的是强者,追债的是弱者。

老林和老吴,跟在阿华后面干活也有六七年了。两人原本是县城里的泥水匠,到了阿华这里,就成了施工队的工头。也因为跟着阿华干,这两人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原来只有十几人的小团体,已经变成了有着上上下下将近一百人的大团队。

和外人的理解不一样,这种大规模经营的施工队,其实不仅仅是单纯出卖劳力的队伍;但凡经营出色的包工头,手下的施工队基本必须涵盖了工程设计、合同造价、物资采购和施工建设这几个重大的环节。简单概括,那就是除了不能直接承接项目和融资,他们已经可以包干工程项目的一切事务。

“老林最近身体还好吗?老吴,你老婆上次去医院检查,结果怎样?”蔡家莹坐在两人的对面,开始泡起了工夫茶。

“我身体好,最近主要是失眠,晚上老是睡不好。”林老板笑着回应蔡家莹。

“还是郑总给帮忙打招呼走后门,到了医院连副院长都出来接我,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检查结果出来了,一切都很好啊。谢谢蔡总,谢谢郑总。”吴老板也是一脸的陪笑。他有些紧张地搓着手,不敢直视蔡家莹,便把目光都投向和他一样紧张的林老板身上。

阿华的社会能量大,人脉广众;经常有意无意地给这些手下人相帮一些琐碎但要紧的事情。

“应该的,大家都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不用客气啦。来,大家吃茶,这是秋后刚出的单枞茶。”蔡家莹把泡好的工夫茶端到两人面前。

双方边吃着茶边聊起一些家常琐事和社会常谈,气氛开始变得融洽,为即将到来的正事暖好了场。

“最近这一年,我们县变化还是很大。原来南边那些旧工厂和宿舍也开始拆除了,以后要搞一个公园,还有医院和新的政府大楼;听说,还有新的小学,名字叫实验小学。县政府以后搬去那边,以后那里就是县的发展重点了。”不知道为何,蔡家莹把话题说到了城南的改造拆迁上。这是全县这两年的热点话题,社会上也普遍知道,这城南的旧改就是以阿华为核心的一帮本地老板在操办。虽然表面上风风火火,但实质性的进展却很缓慢。

缓慢的根源还是资金短缺。由于没钱,阿华他们甚至连安置房都无法按时完工;光为了这件事,阿华就和几家银行商谈过,寄希望于银行发放贷款给予舒缓。但结果是失败的,银行可不敢贸然将资金投入到毫无抵押的无底洞里,即便他们和阿华已经打了多年的交道。

“噢,那里还要建学校,我怎么没听说?”当吴老板听到学校一词,便来了精神。吴老板家里有孙辈数人,正发愁上学的事情——吴老板虽然大老粗一个,但总不希望孙辈走自己的道路,都希望他们能够从农村走出来到县里读书。

“嗯,上个月县里开常务会才定的,郑总也是刚刚收到的消息。”蔡家莹露出了一脸得意的微笑。县里的所有重大决策,在阿华这里从来就不是秘密。

“好事是好事,但我们没机会享受啊。是吧,老吴。”林老板知道吴老板家里的情况,知道他正为了孙辈们来县城读书的事情在操心。

“那不一定。新学校周边也要建商品房,买了房进了户口,读书不就是简简单单了。”蔡家莹口气淡定,彷佛买房读书是小事一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