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臣要善终 > 第86章 我太困了我不行了

第86章 我太困了我不行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杨戎生的第二子荣清向来得父亲喜爱,这是满京城都知道的事。

最明显的地方,莫过于他这个名字:

“荣”,与“戎”同音。

寻常来说,子女哪怕是提到写到父母的名字都要避讳过,杨荣清却结结实实在名字里用了和父亲同音的字——虽然这也并非出自他本意;

但正因为这名字是父母为他起的,才显得张扬。

几乎是把“喜欢这个孩子”写在了他脸上,写在了他命格里。

逢人说起,便笑的和花儿一样。

而且这喜爱不曾因为他年龄增长有过半分减退,向来是要什么给什么,溺爱比对长子更甚。

杨荣清本人的性子却意外与这张扬的待遇恰巧相反,自幼就内敛自持,甚至说得上是寡言少语;

不爱学武,不好弄刀剑,反而爱读书,爱写文章。

抓周时抓了根笔,给国舅爷感动得涕泗横流,连连说老杨家三代的读书种子都在这一个人身上了。

请了十几个教书先生启蒙,弄的杨二公子学写字时都不知该与谁学,练的一团乱麻,几个月了字迹才稳定下来;

或是他真有些天赋在身,虽然厘清各个老师所教的笔法花了许久,可一旦学会了,竟能仿出好几位老师的字迹。

不单写字学得好,后面读书背书学的更是飞速,甩了哥哥好几条街。

杨戎生更加高兴,一到年纪就把人塞进了太学,束脩都送的是别人的几倍多;

太学的讲师说他这是胡搞,是扰乱公平,不肯收;

杨国舅则放下身段,恭恭敬敬带着孩子上门,悄悄说:

他哥就是个能作的,自己也怕这孩子到了年纪突然觉醒什么血脉,跟他哥学成一样的皮劲儿,到时候闹得先生头疼;

多交的这些,就当是以防万一,先给先生赔偿些……

再者,还有个没敢说出口的小心思:

万一送这个小的来读书,能把大的那个也感化了,好奇了,也来太学看看呢……

此类不合实际的念头在杨小侯爷险些大闹太学,甚至惊动圣驾之后很快打消,而且再也没有出现过。

杨家的小辈至今都感谢杨驻景这一亲哥或是堂哥:

从他被太学祭酒踢回来后,杨家的孩子要不要念书都是自己选了,再没家里人逼着。

愿意读书就去太学,不愿意就早早找个地方学武,进金吾卫、禁军一类的,不要在家里当米虫就行;

实在是上了太学那的黑名单,要不是什么文学奇才文曲再世,实在是有八个面子也不好意思去找人家……

当然,圣人一向厚待杨家,真想去拜托家主上个折子就是了,怎么也能把人塞进去,倒也不至于真把这条路阻住了。

回到杨荣清身上来;

虽然其好学的名声传出去了,读书一向勤奋,理解古文也能理解的很透彻,但却有一个缺陷:

他只会读别人的,不会写自己的。

先生看了他写的文章,只连连摇头叹气,批其为“有形而无骨”;

结构很对,逻辑很清,文笔也并不差。

可是左看右看,都还是前人说过的东西拆开了重新组合;

不见漏洞,也不见有什么自己的思考。

这也不能怪杨荣清,世家子弟多有此通病。

自小养在家里,一点风雨没经过,一点挫折也没受过,对书上道理的理解和感发自然有限。

非要他们去背去解,最多也就是如此了。

杨二公子还肯下心思去学,已经比寻常显贵少年强了不知多少;

可是如果只是光坐在书斋中,空对着文字;

即便是用着苏子瞻的砚,焚着黄山谷的香,想要再有进益也是难上加难。

杨国舅则表示:

读书这种事嘛,差不多就行了,全看孩子喜欢;

若是觉得足够了,就这么卡着,认个字能打发时间也就行了,杨家自能养得起;

若还想找找办法,那就出去游山玩水散散心什么的,见见世面,也许这瓶颈就过了呢——

堂堂国舅爷也不敢说,自己还真怕过儿子一读书读成什么状元榜眼;

到时候,朝堂上的同僚、外面的百姓不怀疑他舞弊才奇怪呢,又是一大场麻烦……

杨荣清却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从今往后,不读其他了,只读兵书。

既然自己只能做到会看会用而不会创新,兵法不到了极险绝的时候又不需要新灵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将来学成了,有机会用,能帮衬上家里也好。

……

杨家两位公子启程时还并辔骑着马。

他二人的马特意挑选过,都是纯白,一丝杂色也无,品相一模一样。

驻军时住的也是一个帐子,亲密的很。后来不知是谁先向主帅请求,竟分开了。

主帅整日忙着协调这个协调那个,抽不出空管小辈这点事,也只能放着他们自己折腾去。

杨驻景常把全套的甲穿在身上,到处晃悠,也不嫌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