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买的少单价自然比多的要贵些。
林二郎在来出发之前就已经瞅好了目标。
稻花鱼比普通的鱼贵,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起的,那些小馆子和小摊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稻花鱼的数量还没那么多,当然还是先走高端路线,村民的收益才会最大。
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顺利,合计每日定出五百多斤鱼,如果每日都这样,八千斤鱼不出半月就会卖完。
林二郎想了想说道:“我原本还想着去富贵人家的居住区转转的,但卖给酒楼饭庄的量就已足够,我们这便回去吧!我会将这些订单均分成五份,你们安排组里捞足数量。今日你们也认了路,明日早早送过来,别耽误他们做生意。”
走这一圈下来,五人对林二郎已经相当信服,丝毫异议都没有。何况来的路上他就已经说过若是卖出五百斤以上,就不去居民区散卖了。
而且就算他们想去,带来的鱼也没有了,都已经给那些饭馆试菜做掉或是送出去了。
富贵人家虽舍得出钱,但一家买不了多少,一户户的上门推销费时费力,如果不是不得已,林二郎是不想去的。
凭稻花鱼的味道,今年过后定能打出名声,明年养的鱼多了再在居民区附近卖,会省去不少事。
几人往回走,这次出来族长将他家里的驴车派给了大家,他儿子也是小组长之一,这次也跟来了。
他赶车带着四个人,林二郎见状便舍弃自家的马车上了他们的驴车。
回到村里,养了鱼的人家派了小孩子守在村口,见人回来立马有人回去报信,还有的直接围上来。
离村口近的人家赶过来,问起情况,五人也不着急回家了,停下来绘声绘色地将今日见闻描述了一遍。
听说他们一天就定出去了五百多斤,众人都很兴奋,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林二郎耐心地在一旁等着村民们平复心情,才对五人说道:“我先回家一趟拿纸笔,稍后去祠堂为你们分派订单。”
五人忙不迭点头。
林氏祠堂前有空地,还有专门的小屋子放些杂物,有几套桌椅,是村里议事开会的地方。
林二郎来了祠堂,早已心中有谱的他将订单分成五份递与五人,随后嘱咐道:“卖给各个饭馆的价格不同,为了确保公平,你们一定要记好每家出了多少斤鱼。收到钱后我会按均价与各家结算。”
这都是提前说好的,五人应下,匆忙走出屋子。
压根不用再召集小组里的人,他们的组员早就跟来了,都在外面等着呢。
每一组差不多都是一百斤多一点的鱼,他们商议一圈,决定先集中捞一家的鱼,至于先后嘛,小组长忙前忙后,也得有些福利,就先捞他家的。
其余的就抽签决定,抽到后面只能自认倒霉。
越排在后面风险就越大,明日的鱼是板上钉钉卖出去的,后日的就算饭馆销量不好也不是很能来得及退订,可后面的就不一定了。
但见过饭馆东家尝过稻花鱼反应的五人都觉得不会有退订的情况发生,回来的路上林二郎甚至还说过那些饭馆掌柜的以后极有可能增加量。
林二郎稍加注意了一下,看五个小组内部还算和平,没就先捞谁家的鱼起争执,放下心回家去了。
次日,因为是头回送货,林二郎怕出现什么纰漏,坐上马车跟着送鱼大部队早早出发进城。
村民们凑了几辆车,有驴车牛车,还有一辆骡子拉的,小心翼翼往城里赶。
聚庆楼要的量最大,订单由两个小组的负责,林二郎便跟着这两组去了。
顺利交接,聚庆楼掌柜的当场结了银钱给他们。
每一组来送货的都有四人,收钱的小组长仔仔细细数好钱与其余三人确认过无误,收在自己怀里往回走。
银钱到手,几人心里只踏实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还得等回到村里才能放下。
几个小组约定好要在城门口集合,等到齐了一起出城回村。
他们人多,也不怕路上会有打劫的。
有一组需要给好几家送货,因而来得最慢,好在没出什么大意外,只除了一家想压货款,不想当场结算。
林二郎料想过会有这种情况,和几人说了如何应对。
负责这家的小组长林大牛没想到还真的能派上用场,虽然心里紧张,但还是应付下来了。
先是放低姿态说了几句好话,见对方依旧不想拿钱,当即转变态度掏出昨日签的契约,指着上面当面结清货款的条目,硬气地说若是再不给他就要去官府请县尊大老爷评评理了。
至于为何能准确指到位置,当然也是林二郎提前预演过的。
那饭馆掌柜也只好嘟囔着拿钱。他这么做惯了,那些送货来的菜农没见过什么世面,通常都会被他敷衍过去,直到累积够了一定数目,才会结伴来讨要。
其实他最后还是会结清的,就是太抠门,想多拖几天。
今天他见昨日那领头的读书人不在,便想故技重施,谁知对方这么不好糊弄。
林大牛接过钱,认真数了好几遍,确认没少给才缓和了脸色将钱收起。
饭馆掌柜不乐意了,嚷道:“真是的,我还能少给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