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山高水远行无疆 > 第54章 凑个热闹

第54章 凑个热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常途还真就找来位村民大哥,给大家简单讲了讲卓筒井的历史和基本操作,也非常配合拍摄。

“大哥说他也只是大概知道,这制盐的技术还是非遗,要非遗传承人才清楚。卓筒井镇上有个陈列馆,可以去那里了解。”

大家谢过了大哥,准备去陈列馆拜访。

“寻路上都没有陈列馆的详细信息。”周遥川小声问沈逝水,“我能新增吗?”

“当然可以了。像这种比较小的博物馆很多,可能馆长不太熟悉网络,有时候就得靠大家齐心协力探索……周老师都是寻路签约旅行者了,新增个景点,举手之劳。”沈逝水侧着身子交头接耳。

陈列馆面积不大,没什么人,看起来比较新,大概是近几年才建造的。相比较刚刚在村里看到的露天场面,这里就要更为完备。

虽然比不上大城市里有各种屏幕与交互的体验式博物馆,倒也能把历史和技法清晰地讲述。

选址、打井、汲卤,再浓缩、过滤、提纯,过程听起来繁琐复杂,但在近一千年前就能做到技艺的研发和推广,南宋时九百余口井年产六千余万斤,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陈列馆的管理人员也接受了采访,表示目前这项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但除了重点保护的大顺灶,其余的井基本已经荒废,还会这技艺的人屈指可数。

从陈列馆出来,艾征天开始嘀咕片子要怎么剪,马亮就给他指导了一下主题思想。

“我们平时在成都,在城市。但同样在省内,有很多经济不发达,仍旧活跃在这片土地上,自力更生,努力生活的人们。从原始的产品和技艺开始,这是他们致富的路,也是他们的希望与幸福。即使人口在流失,但也有人留在这里,把水果、粮食、调料、富硒茶种出来,把钻井和制盐发技术传下去……”

艾征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农业频道。”

马亮叹口气,“不只是农业,到时候路上有的,都要放进去。不全面,但也要给这些少有人知的人和物一点记录与曝光。还有,咱们的内核,在人间。”

或许不只是美食,也有不同处境的人。

自媒体有着更强大的流动性,能看到更多角落的故事,也拥有爆发的力量。马亮一开始打算做工作室的时候就下定了决心,要做一个有良知的自媒体。

这就需要肯投钱的沈老板支持了。

看看时间也该吃饭,常途就带着大家来到镇子上的馆子。

“刚刚我问了陈列馆的人,这边的粉蒸肥肠是一绝。还有卓筒鸡,这家做得也不错。”

要说美食,大家平日里吃的也不少,农家菜自有农家菜的香,有时小地方反倒比大都市里做得正宗美味,肯下真材实料。

才吃完出去,就看到路边有人摆了个摊。

小推车上摆着大瓷碗和泛白的薄面皮,凑近一看,里头有萝卜丝、黄瓜丝、海带丝、豆芽,还有辣椒油和一些酱料。

“这卖的是什么?”马亮问道。

沈逝水默默举起运动相机,他知道,这一定又是某种特色小吃——他要拍摄,他不吃。

“这叫冲,普通话讲是芥末春卷啦,一口一个的。吃不吃得辣,来一个?”

辣?那感情好!马亮立刻买下,眼看着薄面皮里加了蔬菜和多多的辣椒油和酱,心里开心得很,拿到之后更是整个塞进嘴里。

但,此辣非彼辣。

辣椒和芥末不是一个辣法儿啊!

马亮顿时被呛得涕泗横流,直冲天灵盖的芥辣狠狠地通了他的鼻子,浓重的辣味更是糊住了后路。

怪不得叫“冲”,也太冲了!

沈逝水成功记录下马亮吃辣翻车现场。

但马亮缓过来之后,立刻又吃了两个,真挺上头的。

“你们……嘶,不试试来一个?”他招呼着大家,常途、蔚岚都很给面子,周遥川也要了个少加芥末的。

“周老师,您介意咱俩分一个吗?”沈逝水小声说道。

“再给你来一个呗。”马亮翻个白眼,“一个就这么大。”

“我不。”沈逝水傲娇抬头,“我又不介意周老师咬一口。”

——这是个爱吃别人吃剩的富二代。

周遥川还真就哄着他似的,稍稍把春卷掰成两半。

“哪边芥末多就听天由命了。”

他们同时把“冲”塞进嘴里。

周遥川的眼泪开始往外缓慢地冒,沈逝水也不遑多让,被芥末冲得眯起了眼。

好在只是半个的分量,一会儿也就好了。

“这回开车可更精神了。”常途嘿嘿乐着,“开车常备!”

.

他们在遂宁吃了姜糕、豆皮、观音素麻花,去看了青花椒的产地,又在南充吃到了正宗的川北凉粉和南充米粉。牛肉汤底的米粉里加了当地的冬菜,再加个吸汤汁的酥脆油干,准保让人吃得干干净净。

从南充再出发,车慢慢悠悠地开在山路上,偶然间路过一个热闹的村子,里面叮叮咣咣的,还放了几个炮仗,村口挂着彩带,像是在办什么活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