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长安宁:金枝策马送红妆 > 第8章 第8章 朝会(上)

第8章 第8章 朝会(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此事暂且揭过,张相现在更关心的还是圻王。

“殿下昨日见到圻王,他可有何不同?”

太子回想起昨日安国公府中的情形,容晅晔似乎与六年前一样,依旧对他十分恭敬。

要说有什么让他不悦的地方,那便是安国公对容晅晔的态度。

“还和六年前一样。不过……”太子突然想起昨日容晅晔提到的开渠一事。

“不过什么?”张相抬起头直直地看着太子。

太子便将昨日圻王的话一五一十地说给张相。

“昨日外公提到北境流民起义一事时,圻王说他有意奏请朝廷,从蒲州起,开一条水渠,向西北方向,途径原州、灵州,绕行贺兰山下,联通凉州和甘州,他还建议可以从雁门关以西黄河经过之处引一条水渠通过代州,到达恒州、易州等地,以解决北境旱灾引发的荒情。”

“国库已经连续亏空三年,长此以往,若是被陛下知道了……”,张相有些发愁。

户部虽掌管财政,可说到底都是在他手下办事的人,六部哪里出了纰漏,他这个尚书令又岂能脱得了干系?

“殿下先回吧,此事臣心中有数。”

储君在尚书省待得太久,难免落人口实。

二月十五,朝会。

大周京师内五品以上文武官员,每月初一和十五要参加一次早朝。

不过十数年来,建宁帝几乎不上朝,往常朝会都是由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带领文武百官讨论当月事宜。

今日,是开年后的第一次朝会。

每逢岁首的大朝会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朝仪,要讨论的是当年各部的大事以及财政安排的问题。

以往每年这天皇帝也会露个面,慰问一下百官。

所以今日,百官早早地就在大庆殿候着了。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太后寿宴将至,淮王和圻王也回京了。

除此之外,就连极少在朝中露面的安国公和长公主都到了。

群臣面面相觑,心想这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吗?但也不敢开口多言。

“皇上驾到。”

随着一声尖细的声音传来,大臣们皆躬身朝拜。

直待建宁帝稳坐于龙椅之上,众人才起身正视前方。

“今日人倒是挺齐啊。”建宁帝往下一看,感叹道。

圻王回京已数日,但建宁帝一向不待见这位长子,所以未曾单独召其入宫,今日也是刚刚见到。

而安国公,多年驻守在边境,即便回京之后也极少上朝。

更不用说常年称病,闭府不出的长公主了。

朝中大部分官员,以往从未见过长公主真容。

今日一见,明眸善睐,风神绰约,倒是看不出一丝病态。

有人心中不免期待,将来得是什么样的儿郎,才能配得上这国色天香的皇帝独女。

恍惚间,大臣们已经开始提出今年的政策更新、军事部署等事宜。

现在大周最要紧的便是北边了。

刚平息战乱不久的北境如何治理?

北境连年荒情如何解决?

以及最要紧的,北边农民起义如何镇压?

各位大臣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农民起义的问题。

中书令周在安率先提出派兵镇压。

“禀陛下,北境起义原是几州流民因生计难以维持,遂生反乱之心。本不成什么气候,但后来从青州来了一人,名叫‘王归’。此人将几州流民聚集在一起,才形成了如今数十万农民军起义的局面。王归此人,乃是青州一富商之子,因屡次科考未中,返回家中继承父辈产业从商。他本是与这些流民毫无干系的。想必是屡次科考未中,对朝廷生出不满,才会有此行径。臣以为,应立即出兵镇压,将此人捉拿回京,剩余流民势力自会如一盘散沙,再不成气候。”

中书令说完,皇帝先未作评价,转而询问太子:“太子,你怎么看?”

“儿臣以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流民亦是大周子民,派军镇压,伤及流民性命,未免有些小题大做。故儿臣认为,和谈为上。”

太子似乎忘记了安国公的告诫,还是一味听从尚书令张进的意见。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和谈?”皇帝继续追问。

“流民最多的一州是代州,如若以代州刺史之位诚心与之和谈,定能安抚其人。”

“看来是已经商议过对策了。张相,你怎么看?”

建宁帝继续问道,看似语气随和。

在场的大臣,大都是建宁年间才走上大周权力中心的人,他们未曾见过建宁帝年少时的阴狠,可安国公见过。

此时,安国公已经看到了建宁帝眼底隐忍的怒意。

但也只能闭眼惋惜,太子终究还是没有听他的。

“回皇上,臣以为太子此计可行。代州刺史已官至四品,王归应当可以满足。倘若之后此人仍有出格之举,可以由关内道节度使出面将其羁押,再行处置。如此一来,不费一兵一卒,亦可彰显陛下仁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