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日月薇钰引 > 第5章 仁宣之治

第5章 仁宣之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永乐十二年的南京城沉浸在一片朦胧之中,秋雨如丝如缕地缠绕着紫禁城的朱红宫墙。雨水顺着琉璃瓦当滴落,在丹墀上汇成细流,将那些雕刻精美的蟠龙纹饰洗刷得愈发清晰。文华殿内,鎏金狻猊香炉吐出的青烟在潮湿的空气里凝而不散,太子朱高炽执笔的手悬在奏折上方,朱砂笔尖在"交趾叛乱"四字上凝结成一滴血珠般的墨迹。

"咳咳..."太子的咳嗽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案头那盏宫灯将他的影子投在身后的《大明混一图》上,显得格外瘦削。就在笔尖即将落下的瞬间,屏风后传来瓷器碎裂的脆响。朱高炽抬眼望去,只见多宝阁前站着个锦衣少年,正踮脚去够那柄象征着无上权力的永乐剑。

"儿臣也要随皇爷爷亲征漠北!"

朱瞻基的声音清亮如殿外檐角的风铃,他奋力举起几乎与身等长的宝剑,剑穗上那颗东珠在烛光下流转着奇异的光彩。少年转身时,剑锋不经意扫过香炉,惊起一缕残烟,在殿内盘旋上升,宛如一条欲飞的蛟龙。

朱高炽缓步上前,动作轻柔地为儿子摘去发间的碎瓷。他的手指在触到少年滚烫的额头时微微一顿:

"为君者当先治心,而后治兵。"话音未落,朱瞻基已经用剑尖挑起案头的《贞观政要》,厚重的典籍在剑锋上稳稳当当,少年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锐利:"父皇,这本书可比剑沉多啦!"

殿外廊下,杨士奇将这一幕尽收眼底。老臣的目光穿过雨帘,仿佛已经看到了十年、二十年后的光景。当夜,他修书一封,快马送至榆木川军帐,呈于永乐皇帝朱棣案前:

"皇太孙英果类祖,有唐太宗之风,实乃好圣孙。"

永乐二十二年,漠北的风沙遮天蔽日。当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回京师时,朱高炽正在文华殿批阅奏章。一滴鲜血落在"洪熙"年号的朱批上,迅速晕染开来。这位新君抬头望向北方,眼中映着窗外纷飞的落叶,仿佛看到了榆木川漫天黄沙中那具冰冷的龙棺。

洪熙皇帝的统治短暂得如同秋日的蝉鸣。十个月后,当二十七岁的朱瞻基站在奉天殿前接过传国玉玺时,昨日的鹿血还在他掌心残留着淡淡的腥气。暴雨冲刷着丹墀上的蟠龙浮雕,礼炮的轰鸣与雷声交织在一起,新君的冕旒在风中轻轻晃动,十二串玉藻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宣德元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格外早。乾清宫的地龙烧得正旺,朱瞻基展开杨士奇呈上的《漕运改革疏》,指尖在"会通河疏浚"五个字上反复摩挲。窗外传来一声鹤唳,皇帝抬头望去,正好看见一只白鹤掠过覆雪的琉璃屋顶。他的目光落在案几角落的青花蛐蛐罐上,罐中传来的鸣叫声与窗外鹤唳奇妙地应和着。

改革的风暴很快席卷朝野。苏州织造局的织机重新响起,郑和的宝船第七次驶向西洋,各府州县的常平仓里堆满了粮食。宣德五年的元宵夜,微服私访的皇帝在棋盘街看到"御赐义商"的匾额下,掌柜正给衣衫褴褛的流民施粥。他随手抛出的金瓜子在粥桶里激起一圈涟漪,也荡开了江南三成赋税的恩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