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话太轻了,轻得如同拂过檐角的晚风,刚一离开姜琳之口便随风而逝。
风确实起了,撩起姜琳未束的很好的发,拂过他身上的衣衫。
浅蓝色的衣袂随风翻飞飘荡,透着一股说不清的潇洒旷达,如遗世独立的修竹,清癯而自有风骨。
随着方才那句低语一起被风吹走的,还有姜琳心中千万般复杂难言的思绪。他长叹一声,而后面上便又恢复了往常的样子,随意地一撩袍摆,又在石凳上安然坐落。
他这边是云淡风轻了,徒留对面的陈襄一个人莫名其妙。
这人刚才是在,发酒疯?
陈襄用怀疑的眼神看向姜琳:“……你服散了?”
姜琳刚刚坐稳,便听到对方这一句话。
他刚刚平复下去的心情瞬间被气到破了功:“服什么散?你不是说过那种东西最是伤身败体,让我不要碰么!你——”
话到了嘴边,他却又猛地顿住。
说出来。
一个声音在他心中道。
把一切都说出来。
告诉他,这七年你是如何过来的。告诉他,你为了守住他留下的那些东西,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这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你不说,陈孟琢这个木头疙瘩永远都不会知道!
明明已经做好了搭上一辈子的准备,如今对方回来了,难道不该理直气壮地“邀功”么?
姜琳的浅色的眼眸深处晦暗不明。
他想起陈襄曾经说过的“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撒娇痴缠,诉说委屈,这些难道不一直都是他信手拈来的强项么?
他要是学那个谁……那岂不是只能白白憋屈到死?对方可不会主动来关心他!
这些声音在姜琳的心底疯狂地叫嚣着。
然而,当他的视线真正落在对面陈襄的那张脸上时,心中那股汹涌的、几乎要破口而出的情绪,却像是被一根无形的细针轻轻一扎,瞬间泄了气。
眼前的陈襄,眉宇间还带着几分少年气,如此跳脱气人,鲜活无比。
这样的陈襄,他究竟有多久没有见到过了?
明明在他们相识之初,像这般的你来我往、互相挤兑,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可后来,随着主公的势力日益庞大,随着陈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随着他“毒士”、“枭臣”的名声响彻天下,对方就越来越沉默了。
阴沉、凌厉、刻薄、狠辣。
——令人畏惧。
这才是世人眼中的武安侯。权倾朝野、阴沉冷郁的武安侯陈襄。
可姜琳却始终记得对方最初的模样。
家国天下,黎民苍生,还有那些不得不为之牺牲的、沾染在双手上的血腥与罪孽,皆压在他的身上、心上。
如今,面前之人像是被死亡与新生重新洗涤了一遍,将上一世那十年征伐算计所积攒的、厚重得令人窒息的尘埃与疲惫,都尽数洗刷剥落了。
那眼神分明重新变回了与他初次相见时的锋锐与明净。
看着这样的陈襄,姜琳心头那点刚刚升腾起来的火气,就像是被春日暖阳下的薄冰,悄无声息地融化了。再也凝聚不起来。
他怎么都气不起来了。
罢了,罢了。
姜琳在心底无声地喟叹。
这个人已经为这天下,为那些沉重的理想,彻彻底底地付出过一次了,连同他的性命一起燃烧殆尽。
那些个陈年旧账,又何必在此刻说出来打扰兴致呢?
虽是不打算剖心沥胆地诉苦邀功,但这并不妨碍姜琳斜睨着陈襄,拉长了语调,慢悠悠地开口:“我留下来,还能是为了什么?”
“也不知道是谁啊。轰轰烈烈开了个头,又是科举取士,又是新政改革,摊子铺得倒是大,结果呢?留下一堆理不清、剪还乱的烂摊子!”
姜琳说着,伸出两根瘦长的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青石桌面,仿佛在数落着陈襄的罪状。
“吏部尚书,听着是威风,可谁知道内里的苦?每日里案牍如山,还得跟那些老狐狸们周旋。”
他故意露出一副愁苦不堪的神情,长叹了口气:“唉,当年你不过用一坛酒便让我为你卖命。谁料如今,琳不仅每天累死累活、连酒都喝不得了。”
“每年清明寒食,还得眼巴巴地备上三坛好酒,去你那荒草萋萋的坟前。啧,倒欠你的!”
“……”
姜琳这一番话说得抑扬顿挫,陈襄尴尬无比,无言以对。
他清楚姜琳所言非虚。对方这七年来的艰难困苦,恐怕远非这几句轻描淡写的抱怨所能涵盖。
“咳,”陈襄清了清嗓子,语气也不自觉地放软了些,“确实辛苦你了。你也不必事事都自己撑着,可以找些得力的人手帮你分担一些,比如……”
他开始思索。
乱世中人才凋零,青黄不接。世家大族垄断典籍,寒门子弟出头之路崎岖无比,纵有天纵奇才,也如凤毛麟角。
能如姜琳这般,于寒微之中崛起,独当一面的,更是绝无仅有。
他力推科举,兴建书院,广开教化,为的就是打破这种局面。
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真正看到成效,至少也需十年八载的光景。能信任、又能胜任这繁杂吏部事务的……
陈襄搜肠刮肚地想了半天,竟然一个也没想到。
“对了,”他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想到一人,“你怎么不找乔真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