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67章 第三章 浦 东(续22)

第67章 第三章 浦 东(续2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雪过后,天气突然变得温柔可人。令人窒息的回南天逃之夭夭,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冬天特有的干燥和晴朗。

但,郑海良的心情却没有随着天气的变好而适意;他的内心依然是沉重和阴郁的。

这一年来,县里精心打造的电子工业园在招商上却是一无所获,招来的和电子两个字挨边的两个外商,也就是给主机厂配套的塑料壳和散热板。县里对于外经委的工作自然是大不满意,一把手甚至点名要郑海良走人。好在,郑海良的岳丈在市里和省里尚有不少人脉,一时间,郑海良的位置是保住;但未来,却已失去上升的空间。

郑海良深知,不是自己和单位人员业务不精,也不是政策方面的反反复复。在他的判断里,这个所谓的电子工业园,本身就是一个战略上的错误。

郑海良私下总结了本地多年来的招商成功经验,他对于本地的招商成功与否归结到一个根源:除去大环境和政策上的支持,最终依靠的是本地在海外的侨商华商。

出身于本地的侨商或华商,其实在电子产业上并没有太多的建树,他们更愿意投资成效快、收益高的轻工业;而且在挖到第一桶金的他们,也没有动力对产业进行升级,资本更愿意投资到收益更高的房地产和金融贸易上。郑海良以为,本地侨商华商执牛耳的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从轻工业转型到金融服务业,似乎就是一夜间的事情。

有百分之一百利润的生意可以赚,为什么还要守着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利润的生意呢?

这是郑海良经过反复思考得出的结果。

今天,轮到郑海良求人办事。他一早上在单位开完会,便独自一人驱车来到著名的陈记饭店。到了饭店下了车,郑海良便叫来了经理,点了菜,然后直接进了包房。坐进包房里,郑海良对于包房内新设的麻将桌和卡拉OK提不起兴趣,独自一人坐在茶几旁泡茶。

他今天要请的客人,便是老朋友陈宝莉。

陈宝莉这几年一直在国内浸淫,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懂得在香港中环喝咖啡的高级总裁,她现在也练就了一身八面玲珑、人情老练的本事;成功穿梭于各地的政要当中,成为不少地方的座上宾。

想来,郑海良也是靠着原有的交情,才能将陈宝莉这种红人给请出来。

“砰,砰”,两声轻轻地敲门声打破了包房内原有的宁静。郑海良立即站了起来,前去应声开门。不用说,这是他的贵客陈宝莉到了。

“郑主任,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郑海良一开门,便见到一个笑容满面的陈宝莉。

“陈总,别来无恙啊。”郑海良也笑着回了一句。

双方进行一番仪式性的寒暄,然后郑海良便邀陈宝莉坐到茶几旁开始品茗。

“郑主任,今天你这茶后味回甘,甘中带甜,好茶。”在国内行走多年,陈宝莉已是品茗的老手。

“陈总,让你见笑了。这是新上的秋茶,用福建的高山茶嫁接我们本地的野山茶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我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请你多包涵啊。”郑海良做了一番解释。

“我说呢,这茶,色泽看着普通,略带浑浊;但一入口吧,便又是一阵苦涩,而后又是回甘,最后则是甘中带甜。看似普通,但风味浓郁。”陈宝莉品茗无数,说得出一二。

“陈总要是喜欢,我送你两斤。”郑海良眼见陈宝莉真心喜欢,便提出赠予。

“那岂不是夺人所好?”陈宝莉捂着嘴微微一笑,姿势颇为优雅。

“什么夺人所好,这话听着客气。我们都是老熟人了,就不要客客气气的。”郑海良必须顺着陈宝莉,为接下来的正事创造和谐的氛围。

“郑主任,不怕你笑话,说个事实,我这几年也在国内呆了这么多时日,来来去去好几个地方,结果呢,我最喜欢的,还是你们这里。真的,这里人好,物资丰富,吃的玩的也多。国内其他地方,就还真是差了。我昨晚刚从上海飞回来汕城,前几天就在苏州和上海出差。我告诉你,那边的夜晚,根本没有什么夜生活或娱乐节目,电视也是无聊的;这边能收到我们香港的电视,那边可不行,想看外国节目,还要提前报备,哎。”陈宝莉的感慨是真实的,本县城虽然不是什么大城市,但当年放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已经解决温饱甚至达到小康的地区。

“陈总,你去了上海?”郑海良最关心的,还是陈宝莉出差的目的。

“嗯,集团给我的指令,要我去考察。”陈宝莉抿了一口茶,语气淡定。

“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前年国家提出浦东开放,听说那边的势头很猛啊。”郑海良通过内部文件和资料,早就知晓浦东地区的改革开放,势头不是一般地凶猛。

“嗯,我也是这样的感觉。”陈宝莉把茶杯放下,语气依然淡定。

“能否具体说说,给我这个乡下人长长见识。”郑海良那里是为了长见识,而是为了套取最新的情报。

“这个嘛,怎么说呢。”陈宝莉觉得,郑海良的动机不在于长长见识这么简单。

“都是老熟人,你尽管说。你可以比较比较,看看我们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有什么要改的地方。”郑海良知道,陈宝莉所说的考察,其实就是被邀请去谈招商投资的。这在当时的沿海各地政府,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拼的是各种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招商政策和特殊优惠;总而言之,能招到投资,能搞到资本,就是最大的改革开放。

“真的想听实话?”陈宝莉虽然明知郑海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想说实话的冲动。

“那是当然,我们讲究实事求是嘛。不讲实话,那里来的实事求是呢?”郑海良笑笑,这个回答很官方,但道理也是这个道理。

陈宝莉沉默了好一阵,她呷了几口茶,眼神游移不定,这说明她在思考如何回答郑海良这个问题。陈宝莉是懂得人性和官场的,她也听闻最近关于郑海良的一些负面传闻,她知道,郑海良确实急于需要一些政绩来打开新的局面。作为朋友,也作为业务往来的伙伴,陈宝莉内心是想帮郑海良度过这个难关,只是,怎么帮法,也里面就需要拿捏了。

当然,事情也是相对,换作一般人,见到陈宝莉这种犹豫和不决,自是会起疑心和不满。但郑海良确实不是一般人物,他深知,陈宝莉是在认真思考他的问题,有犹豫和疑心,可是人之常情;因为提问者是他郑海良,是当地官员,难免需要在不伤害和气和自尊的前提下,怎么委婉地表达出真实的观点和建议,这是需要时间去琢磨,去设计。

“陈总,要不我让他们上菜,我们边吃边聊?”见陈宝莉思考地过久,郑海良便顿生一计。他想着,换个场合,陈宝莉或许会轻松一些。

“不,不,不。郑主任,我先给你聊聊。反正这里的菜啊,都是炖菜,你催了他们厨师一急,做出来反而不好吃。”陈宝莉看来是放下戒心了。

“嗯,听你的。”郑海良满意地点了点头。

“郑主任,这话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起来。”陈宝莉略微尴尬地微笑起来。

“陈总,但说无妨。你我之间,单纯聊天。”郑海良给这次对话定了调子。

“郑主任,我是这么看这个事情的。我觉得,这边,或者说你们市,你们省,原来的发展速度和环境已经没有优势了。”陈宝莉说这句话时,她不停地把手里的茶杯转来转去,似乎在掩饰着内心的紧张。

陈宝莉的感受是颇为正确的。彼时的特区,虽说在国内的传统舆论宣传上依然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但发展后劲不足,龙头作用不足,资源和腹地都极具局限性的缺陷也开始逐步暴露无遗。对于一向敏感的外商而言,他们早就把目光投向更远处的长江腹地。

此时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已是定局,不走回头路,是全民的共识。

作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现在,终于完成了一个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

“你说的优势是?”郑海良装作糊涂。

“这里的优势有几个:首先,肯定是政策,特区嘛;其次呢,是地理优势吧,离香港近,香港和你们也是亲戚,心理上也会有优势;最后,就是你们这里的人啦,在香港都是当大老板,回来投资,肯定先选老家啦。”陈宝莉一次性,把天时、地利、人和都完整地表达到位。

“陈总,我听明白了。那请教一下,浦东那边又有什么优势?或者说,我们的差距在哪?”郑海良想迫切知道的,还是浦东的情况。

“不怕实话告诉你,郑主任。我们天元集团打算在苏州下面的昆山县搞一个厂,就是你们一直想的那个电子厂。”陈宝莉一语惊人。

轮到郑海良沉默了,虽然他应该早就预知了这个结果,但当事实从陈宝莉的口中说出来,那也是相当大的打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