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67章 第三章 浦 东(续22)

第67章 第三章 浦 东(续2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陈宝莉说的这个电子厂,约莫半年前就开始和郑海良商谈落地的事情,县里和郑海良也是做足了准备,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都是该给的就给,不该给的也绕着弯给。天元集团计划要接近上千亩土地,县里也是咬牙支持,并承诺当投资协议签署落地时,政府会优先搞好周边的基建配套。当双方都已经到了商讨协议条款这些细节问题时,天元集团却似乎在一夜间失去了热情,各种推脱推迟会面商谈;原本,这次宴请郑海良就是带着任务来的,他希望能在陈宝莉的口中探出口风;事与愿违,陈宝莉上来不久就直接摊牌了。这场面,着实让郑海良尴尬。

做生意嘛,在商言商,优先级就是利益最大化。郑海良只能咽下这个苦果。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要是县里知道了内情,这局面就有些难堪了。

“郑主任,我明天就回香港汇报这件事。明年集团在国内还是有投资计划的,你也不必过虑,你们这里还是我们的重点投资地区,按计划,明年在这里还是有新工厂投资要和你们谈的。”陈宝莉的话,算是一颗糖,虽然这颗糖不怎么甜。

郑海良只有报以苦笑,他内心有些彷徨的感觉。琢磨了这么久的项目,居然最后得出如此的结果,只能说命运捉弄人。

“陈总,在商言商嘛,你们的难处我也理解。”郑海良摆了摆手,他的话只说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要陈宝莉去琢磨了。

“我也理解你的难处。我听说了,你们政府搞了一个电子工业园,到现在为止,连个好一点的工厂都没找到。郑主任,我知道你压力大。”陈宝莉善解人意,一下子就把郑海良那断了半截的话给说出来。

郑海良还是只能报以苦笑。知道又如何?身非在其中,何以言难堪?

“郑主任,我有些想法,不知道该说不该说。”陈宝莉一改刚才的温柔;她眼睛骤然发亮,眉宇间多了一份商人特有的精明。

“什么想法,但说无妨。”郑海良觉得已经无话可说,那就听听陈宝莉还要卖什么药。

“我想的是,帮帮你。”

“怎么帮?”

“是这样,你们的税收政策是三免两减半,我们在县里的两家工厂现在都已经是第三年了,明年就是减半。”陈宝莉开始打算盘,算账。

“嗯,是啊。”郑海良不知道陈宝莉她要卖什么药。

“我的想法是,你之前也说过,可以找办法让我们明年甚至后年都继续享受这个全免的税收优惠,对不对?”陈宝莉提醒郑海良,他之前也给陈宝莉打过算盘。

“嗯,继续说。”轮到郑海良若有所思,他觉得陈宝莉的话很有玄机。

“我是怎么想的,郑主任。目前,我们在本地的两个厂是做家用小电器和家用塑料制品的。我打算明年开始逐步停产、关闭;这是对冲你们税收减半的政策。但集团原本就想在这里扩大生产规模。我打算借此机会,说服他们在你们的电子工业园另设工厂投资,这个厂房的规模不比我们之前设想的小,工厂主营一些出口欧美日的家用电子产品;同时,两个老厂的生产线和原有的产品线也搬到新厂这里。新厂享受三年免税的优惠,我们得利,你们得名。怎样?”陈宝莉这计划,堪称一石三鸟;既给自己合法避税,又给地方做政绩,还给郑海良解困。

“你这个投资规模大概有多大?需要多少地皮?建设周期多长时间?都生产什么电子产品?”郑海良的问题,都和自己的工作业绩息息相关。

“按照我的设想,这个投资大概在七八百万美金左右,这个投资规模比较容易让董事会接受。地皮你按照八十亩地计算就可以了,因为还要把两家老厂给搬过来,这就需要至少七八个标准车间和仓库。至于工厂投产,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半年左右是没问题的。产品你就不用操心了,都是货真价实的电子产品,像电子手表、电子钟、电子温度计这些;你放心,既然能进你们的电子工业园,那当然就是搞电子产品啦。”陈宝莉思维敏捷且富有条理,她的一番话,让郑海良可以彻底安心。

“陈总,我说实话。你这个计划,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实施?”因为业绩的缘故,郑海良变得有些急躁。

“我明天要回香港去述职,我马上做一份方案给董事会,直接找姚总裁汇报,他应该会支持我的计划。”陈宝莉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

“一个月,可唔可能搞掂?”郑海良居然用香港话问陈宝莉。

“哈哈,我无法回答你呢个问题。大剌剌七八百万美金的投资,一定要过董事会,要视乎董事们的意见和兴趣。”陈宝莉一样以香港话回应。

“行,陈总,我真的非常感谢你和你们天元集团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真心感谢你!”郑海良马上举起茶杯,以茶代酒。

“郑主任言重了,都是多年的老友,何必如此隆重。”陈宝莉却没有举杯,只是报以职业化的微笑。

“对了,话说回头,你刚才说到我们的优势,但你没说上海那边的优势是什么。”郑海良依然对这个问题感到折磨,毕竟现在他发现,自从老人家南巡以后,越来越多的客商都直接北上,把特区和本省剔除投资目的地。

“实不相瞒,郑主任。我们准备在苏州投资的那个电子工厂,粗粗估算了一下,投资资金比这边还要小一些,但是实际生产规模比这边预设的大,成本也会低一些。换句话说,投资效率会更高,收益更大。”陈宝莉说完,瞥了一眼郑海良,她发现郑海良在听完她的回答后脸上居然出现一丝疑惑的表情。

“继续说,你实话实说,对我有很大的帮助。”郑海良态度坚决,示意陈宝莉尽管毫无顾忌地说下去。

于是陈宝莉就放下心中最后的戒备,将自己和公司投资决策中的思路和意见,以及在上海苏州等地的所见所闻,都统统告诉郑海良。

按照陈宝莉的说法,电子工业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按照她们天元集团的思路,应该称之为电子产业。作为香港数一数二的实业集团,天元集团早就扎根到全球的电子产业链当中,成为当中较为成功的企业。和以往传统的工商业不一样,电子产业是一个资金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陈宝莉举了例子,比如说电子手表和普通机械手表。电子手表的换代更新周期基本在两到三年,每隔三年,产品的性能和功能都大幅提升;但机械手表一旦定型,基本不存在更新换代的说法。换句话说,电子产品对产业链条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需要研发、设计、成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最优的效益。电子产品身上,哪怕是一个个小小的零部件,全球都会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或工厂在同步进行设计、开发和生产,更新迭代之快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郑主任,我们和你们之前谈的那个电子厂,原来是打算和美国的客户合作,给他们做配套的。就是给大哥大,也就是无线电话,做里面的电容和线路板。美国客户对供应商的工厂也是有很高要求的,尤其是员工、基建、环境这些方面比较看重。我们对比了苏州和你们,发现在很多方面,你们都是不如对方的。比如,土地方面,你们的成本更高。政府方面,你们办事没有他们有效率,他们简直就快把办公室搬到工厂里了,盖章基本几天就能解决;章太多了,他们就专门找人来负责,不用商人自己跑。基础建设,他们的公路更宽更长;你们县里的公路窄不说了,关键是每次进出都要收费,还有各种杂税,财务都应付不过来了。还有就是员工,我们在你们这里,想招几个读过书的都难,那边有些原来国营厂裁掉的技术工,基本不需要怎么培训就能上手干活;你们这边就不行了,招来的工人总是出错,这就导致了我们实际的运营成本很高,差点连检测车间的规模都大过生产车间的规模。”陈宝莉的一番话,不仅是实打实的经营智慧总结,更是本地和国内一流城市之间差距的真实映射。

郑海良无可辩驳,陈宝莉说的都是切肤的实话。和上海这帮老工业城市相比,本县的工业基础就是一个蝼蚁。从解放至今的历史,县里规模最大的工厂也就是给农产品加工配套的米厂、糖厂之类,有点现代化色彩的纺织厂、电器厂,那都是小打小闹的水平。他想起岳丈曾经和他说过,县里的国营纺织厂,织布的机器也是江苏无锡生产的。省内当时没有任何的重工业基础,也无法支撑县里乃至全省的改革开放所需的机器、人才和技术,对于技术和机器,基本需要从国外进口,人才就只能从内地吸引过来。

郑海良也曾到省城的党校专门学习过,知道县里和省里现在走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路线,也知道什么是世界产业迁移和产业链,知道什么是“两头在外”,知道目前的道路是属于产业链里的低端。但,学习还是学习,课本始终只是课本;今天倒是给陈宝莉用现实结结实实给上了一课。

现实,胜读十年书!

“你怎么了,郑主任?”陈宝莉见郑海良一直默不做声,又见他的眼神恍惚,只怕是自己的实话太过于刺激了。

“没事。哎。”郑海良叹了一口气。

“真的没事吗?”陈宝莉关切地问道。

“陈总,我也是爽快人。给你说实话吧。刚刚听说你们去了苏州建厂,其实我心里确实有些不舒服,毕竟这个工厂,我和县里也是花了不少功夫。但是,刚刚你说的那番话,也是彻底让我顿悟了,只能说人家确实有优势,而且优势很大,我们是输的心服口服。”郑海良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思。

“我看啊,你们也未必就被压下去。那边很多的事情还是老一套办法,靠的都是政府带动,这里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比如说招商吧,当地政府都倾向于招入大项目,什么跨国工厂、欧美公司;但实际上,很多中小企业才是产业链上的主体,他们给大企业做配套,最后才形成一个产业链。这点,你们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比方说一些低端的工厂,类似包装品、塑料壳之类的小东西,你们都开放给本地私人来开厂,那边倒没有,很多小东西还要大企业自己去配套,多少有些麻烦。”陈宝莉说话颇为客观,懂得辩证思维。

郑海良只顾着点头,在他眼里,现在,陈宝莉就是他的老师。

“这么说,上海那边走的还是计划经济那套。用计划来带动经济,带动改革开放。”郑海良思考良久,他不是什么市场经济的支持者;但通过对于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他是能得出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他在省城党校学习时也曾和其他地方的干部讨论过。

简单而言,就是市场未必不需要计划,计划也是市场的一部分。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我国,计划是刺激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单靠自发的市场发展恐怕时间太长,而全球的产业转移却是时不待我,只能靠计划强行带动,也是非常之时的非常之策。

“你们那套我不懂啦,郑主任。我们做生意就关心投入产出比,简单说,就是低买高卖,哈哈。”陈宝莉很怕郑海良给上一堂政治经济学的课,于是立即表示不想听。

“对,对。低买高卖,哈哈。”郑海良懂得陈宝莉的心思,也就此打住。

“哎呀,肚子饿啦,郑主任,今日午餐请我吃什么。”

“那当然是冬日进补,给陈总你补补身子,好多给我们美言几句。走,吃饭。”

门外,阳光灿烂,即便是北风不停呼啸,也阻挡不了冬日带来的温暖和舒适。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