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73章 第三章 浦 东(续28)

第73章 第三章 浦 东(续28)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那也是他的责任。一下子死伤这么多民警,换我是上面的,也要怪罪他。不过,现在的治安真是太差了。很多外商知道我们这里的治安,都直接掉头走人,连和你谈话的机会都不给。你们还记不记得去年的事情?就是一个台商在我们这里,被人给抢了杀了;后来公安说是流窜作案,找不到真凶;人家台湾的家属直接去到台办,后面还不是给找出真凶了。”郑海良处于招商第一线,对于治安恶化有深切强烈的感受。

“别说了,我那里还欠公安的款呢,工资,两个月了。”老卢知道,公安民警的日子也不好过,很多时候连办案经费都没有,谈何办案?

“你那里的工资,只是给编内的民警,一个月也就几十万。还有很多编外,像镇里的辅警,都是镇财政发的工资。那些才是可怕,没钱的地方,编外人员只能自己自谋生路。不少人就在一块空地上搞个停车场收费;或者搭个棚,卖吃的喝的;要么直接找店铺收治安管理费。”郑海良很清楚现在的社会经济情况已然十分糟糕。

“然后,我们还有资金去搞那个电子工业园。”老何在一旁嘲讽道。

“还有什么搞?他老郑这一走,全塌。”老卢抢答。

“我没走也搞不起来。”郑海良深深叹了一口气。

“此话怎么说?”两位老同学不解就问。

这话从何说起?郑海良寻思了一番,还是找不到切口。

这话题实在是太庞大太沉重,所有人,从商人、官员到专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和理论。对于陈宝莉这种商人来讲,她看到的是潜在的商机已经不在本地;对于郑海良这种官员来讲,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地盘已经争不过省内的鹏城莞城,也争不过上海苏州;对于各路专家来讲,他可能看到的是产业的转移,各地之间的竞争,等等。

大家都是一叶知秋,又是管中窥豹。

“两位老弟,你们实在太高估我了。我没那个本事,又不是三国里的诸葛亮。”郑海良叹息道。

“你还是好好说说,反正下午的会,我已经找人替我去了。”老卢倒是来了兴致,毕竟他对经济方面的内容也颇感兴趣。

“对啊,你总得把你一些法宝给留下来,免得到时候我们真的无米下炊。”老何不关心经济,但也想听故事。

“就从那个陈宝莉和天元说起吧。”郑海良想了想,还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开头。

郑海良给两位老同学说了陈宝莉和天元在苏州投资建厂的事,又把他们在本县的投资先撤再投、吃尽税收优惠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对比了几个地方的政策、优势,最后给了一个结论:本县这个电子工业园,早就盖棺入土;只是上面还在强撑面子,死不认账。

“照你这么说,这个东西我们还搞不来?”老何听完郑海良的一番讲解,若有所思。

“怎么搞?老郑都说了,我们,土地,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还没有;干部,更没有。都是没有,能搞出什么势头?”老卢懂得多,开口最快。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根本问题。”郑海良见两人兴致颇高,继续深入探讨。

“那个根本问题?”两人同时发问。

“人,才是根本问题。”郑海良的回答充满了东方式哲学。

“你是说人才?不对啊,不是人才。”老卢的思路能够跟得上郑海良。

“嗯,老卢应该有些悟到了。”郑海良笑了笑,他知道老卢已经开窍。

“你们说得这么高深,什么人,不都是一样?”只有老何这个在机关里呆得太久的老式干部,才听不出弦外之音。

“人和人当然不一样。老郑的意思是,我们搞不来这个,不是因为资金、政策这些,而是我们的人,天生就不会做这个。老郑,我说的对吧?”老卢不仅开悟,而且悟得很深。

“对,就是这个意思。”郑海良点了点头。

“什么叫天生不会做这个?”老何还没醒悟过来。

“你们看看我们出去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被称作’东方犹太人’。意思是,我们做生意很在行。所以,搞贸易,搞商业,我们的人到那都行;但是,开工厂做实业,却是另一回事。实业这个东西,来不了快钱,一旦行情世道不好也很难周转得开;而且还要读书,读很多书,才能把这个给做透。“郑海良一边解释,一边用手隔空指画,稍显激动。

“你看我们出去的有钱人,在香港,那个不是从贸易和轻工起家,然后转行炒房炒股票再发大财。就像刘老板这种人,看着实力派,其实就是炒起来的,天天想要赚快钱。”老卢因为工作原因,跟刘老板这样的典型港商打了不少交道,深知这些人的真实面目。

“还有,这个做电子工业和实业的这帮外商,大部分是来自台湾的。这些外商,大部分都是解放前从上海跑到台湾,人家和上海那边自然就是亲戚关系,台湾是亚洲的电子工业中心,现在这帮外商要转移工厂,自然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家。人之常情嘛。”郑海良做出更深一层的分析,这里面有着很深的地域文化根基和传统。

“也就是说,类似陈宝莉这种老板,他们的想法还是传统人情的那套,只要条件符合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自己的家乡。”老何终于明白为什么郑海良把问题归结于人的身上。

“对了,就是这个意思。上海那边的人,出去就是读书,读了回来办实业,自然还是想到回去上海的。”郑海良目光如炬。

“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赚钱,能赚钱了为什么还要读书。我们的思想还是老一套,只不过被现代化给包装起来,让人觉得洋气而已。”老卢的总结相当精辟。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郑海良满意地点了点头。

“所以呢,这都是我们管不着的事情,就交给后人去完成吧。”老何也点了点头,对于他而言,今天这顿饭,胜读十年书。

“我们是到头了。老郑,我们的发展到头了。”老卢连续说了两个“到头”。

“到头了,我们就来之安之吧,对不对?再怎样,也管不着我们以后照样聚会吃饭发牢骚嘛,哈哈。”正还来举起茶杯,示意大家再碰杯一次。

“对,管它天塌不塌下来,我们想吃就吃,想说就说。”众人再次碰杯。

包间外,骄阳似火,火云如烧;老天爷就没打算给人间留下一丝清凉。绝望,已然飘荡在整个大地,像个幽灵般纠缠着众人。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