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潮起,潮落 > 第112章 第五章 绝 地(续3)

第112章 第五章 绝 地(续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节

清明节,县城的天气又开始变得虚幻莫测,一时太阳一时雨,高温外加潮湿,正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全民皆知的诗词。

午后,上午刚刚去完山上祭祖的阿文,便一个人来到了弟弟学礼的卤水店。他是来学礼这里拿上一只卤鹅回家的,顺便看看弟弟的生意如何。

为了弟弟学厨,阿文也和家里有过一番争执;他认为,既然学礼有志于发展自己的厨艺和餐饮事业,那么就应该给他一个闯荡的机会;即便是将来失败了,这也是一段有益的成长经历。

经历,有时候比学历更值钱。年轻的时候害怕失败,躲避失败,那人这一辈子就已经失败。阿文对于成败的信念向来与众不同。

和阿文的观点截然相反的,那便是父亲郑如松。郑如松觉得,放着青春年华不去努力读书,而选择去当一个厨子,那就是一种短视。按照郑如松的本意,他会托人安排学礼去一所高中复读,然后考上一所大专学校,毕业后起码可以当个老师或者警察。郑如松很认同老族长的道理:村里的人不愿读书,只愿打工做生意,将来还是出不了头。

士农工商,几千年的糟粕熏陶,不是区区几十年的翻天覆地就能改变的。

当双方各执一词、关系形同水火的时候,最终还是郑学礼自己站了出来,他说服了顽固的父亲和执拗的哥哥;他向两人保证,自己会在三年内干出名堂;否则的话,他就乖乖回家,然后在父母亲的包办下结婚生子,平稳地过完这一辈子。

为了开一个属于自己的饭馆,郑学礼把命运给抵押出去。

好在,老天爷并没有把郑学礼的命运当作不良资产来处理。在老师傅的悉心培育之下,颇有天赋的郑学礼很快就掌握了卤水的技巧;这两年,老师傅的身体健康可谓是每况愈下;郑学礼便因此得到了老师傅更多的心传和更多的掌勺。

到今天,郑学礼已经可以完全单独掌握整个卤水的制作与贩卖,一个人揽下了卤水店的全部工作;而老师傅则安心地退居二线,当个甩手顾问即可。

顾客也很买郑学礼的账,因为他得到了老师傅的地道真传。而且,和老师傅只干卤鹅单个品种不同,郑学礼还加入了卤鸭、卤猪头肉等多个品种,丰富了出品;并且,通过同乡和友人的关系,郑学礼还成了县城部分著名饭店的供货商,每天都要给饭店供应一批菜品。维持原有的顾客群,拓展了新的市场,郑学礼的身上也流淌着经商的血脉。

阿文来到了卤水店,看了看店里的经营,拿上了卤鹅,便打道回府。

当阿文尚未到家的时候,已经结束午休的郑如松,则坐在了客厅的藤椅上,冲上工夫茶,听着收音机,和妻子阿茹一同聊了起来。

这是一个惬意的午后,家人又再团聚一屋;看着孩子们在自己身边上上下下,作为父亲的郑如松,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慨与欣慰。或许是年纪真的大了,郑如松心想。年纪越大,越希望家人团聚一堂,越希望家里开枝散叶;郑如松目前唯一的焦虑,就是阿文的个人问题。

“阿爸,阿妈,东西我拿回来了。”阿文一进门,见父母亲都坐在客厅里聊天喝茶,便直接迎了过去。他把卤鹅放到厨房里,洗脸擦手,然后走进客厅,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来,然后伸个懒腰,揉了揉眼,把身上的疲惫给驱散开去。

“阿文,你这次回来,怎么不出去找阿华他们玩啊。”母亲阿茹一边在缝补衣服,一边开始和阿文聊聊天。

“大家都很忙,我回来也就是两三天,就不去打扰大家了。昨晚他们也回村里了,大家一起见面喝点酒,就当是一起玩了。”阿文再伸了个懒腰,嘴里开始打哈欠。

“郑勇有没有回来?”郑如松关心的,是当了公安的阿勇。

“没有。他给我和阿明打了电话,他有任务在身,出差到外地办案了。”阿文懒洋洋地回答父亲的发问。

“没回来,他阿公阿嫲和他爸的坟,谁去打理?”郑如松有些不悦,清明节怎么说也是一个大节,怎么阿勇这家人一点都不在乎的样子。

“他节前就上山了。”一听父亲的埋怨,阿文立即给兄弟辩解。

“阿文,阿勇好像和你一样大。他还没对象?”母亲阿茹好奇地询问阿勇的私生活。

“一样大,不过他是年头的,我是年尾的。他才不担心没对象,他们局里给他这种大龄未婚民警,都安排各种联谊和相亲见面会。他只要用点心,不怕在这里找不到老婆。”阿文咧嘴傻笑。前段时间,他已经通过阿明得知,阿勇和公安局的一个女民警来往密切,看来爱情的好戏已经慢慢上场,说不准阿文年底要回来给阿勇当迎亲的兄弟。

“哎,人家当了警察吃公家饭,再娶个老婆,将来再生个奴仔,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多好啊。”阿茹不知道是真的感慨,还是借着阿勇想把把话题引到阿文的身上。

聪明过人的阿文自然猜到了母亲的弦外之音;他没有继续接话,而是低头喝茶,然后拿起桌上的报纸结结实实地把自己的脸给挡了起来。

“阿文,你刚才去你弟那里,有什么感受。”郑如松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就把话题岔开到学礼的事情上。

“没什么,看起来不错。”阿文只顾着看报,敷衍地回答了父亲。

“他有没有和你说,他想去县城开店?”郑如松拿起一杯茶,轻轻地饮下去。

“嗯,之前说过。我知道。”阿文依然一幅漫不经心的样子。

“你怎么看?”郑如松彷佛和阿文较上劲,阿文刚答完,他就立即下一个提问。

“既然他喜欢,就去试试。反正现在做出了一些口碑,客户也稳定,他想要发展,很自然的事情。”阿文依然拿着报纸遮脸,但他知道,父亲的这次问话一定是带着想法。

“喜欢就试试,哼。那里有钱给他试,他上个月还找我和你阿妈借了三千块。”郑如松把桌子上的收音机关了,他想着和阿文商量更多的事情。

“我上个月也借给他五千,不过月底前他就还给我了。他拿钱去给店里换了一批桌椅板凳,现在那个卤味店可以坐十几个人一起吃饭了。另外,阿礼和我说,他找人把店重新装修一下,刷了墙,估计这是他借钱的原因。”阿文没有放下报纸,但回答明显更用心。

“他怎么不和我说?他要干什么?”郑如松一听,自己的眼皮底下居然发生这件大事而他完全被蒙在鼓里,除了生气,还是生气。

“和你说,你啰嗦起来,他是做还是不做。”阿文觉得父亲有些小题大做。

“阿文,你好好和阿爸说话。”见丈夫脸色骤变,阿茹立即给阿文打上预防针。

“阿礼借你们三千,估计这个月就会还给你们。他说,现在一个月的纯利估计有六七千了。之前为了拓展饭店的客户,他花了不少钱去打点,然后又要装修店面,所以才找我们借钱。你们放心,阿礼做什么都是心里有数的。”阿文也不想和父亲起冲突,对于古板而守旧的父亲,最好的选择就是能避开就是避开。

“阿礼聪明,就是不听话。他要是多读书,我和你阿爸就不是这么担心。”当母亲的阿茹起着一个缓和冲突的作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